第十三章 绘画的力量(第11/12页)
几年后,柔克义在一篇专题论文中写道:“十三世达赖是个急性子,冲动任性。但是,他令人愉快,为人和善。我发现,无论何时,他都是最体贴入微的主人,健谈,极其谦恭,和蔼可亲。他讲话语速很快,很平稳,声音却很低沉。”兴高采烈的罗斯福答复道:“我认为,你与达赖喇嘛的接触,是我们这一代所有人中最有意思、最特别的经历。据我所知,之前从未发生过此类事情。真的,很难让人相信它确实发生了!我祝贺美国,由于它在全世界有这样一位外交代表,那样的会面才得以发生。”第二次会面时,达赖喇嘛与柔克义谈及西藏与印度的关系,以及他可能访问北京。达赖喇嘛向柔克义赠送了三件礼物,包括一幅唐卡绘画、一幅宗喀巴大师画像。目前,它们被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接替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按照惯例,柔克义提交了辞呈。(在北京的最后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在中国的工作走到尽头了吗?我祈祷它没有完全终结。”)在中国居住旅行期间,柔克义收集了成百上千件藏品,绝大多数是西藏文物,以及蒙古语、满语、藏语和汉语善本书籍。目前,那些印刷品和手抄本已不可能获得。今天,弗利尔美术馆收藏了柔克义的1100册书籍;国会图书馆收藏了他的6000件藏品,成为西藏研究的一个重要中心。
柔克义转至圣彼得堡任职,升任美国驻俄国大使。1911年,他移至君士坦丁堡,担任美国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高门”的大使。1913年3月,当伍德罗·威尔逊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柔克义再次提出了辞呈,返回位于康涅狄格州利奇菲尔德的故乡。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希望“养养鸡,种种花,生活在南宋和元代绝对东方的氛围之中”。然而,八个月以后,那位60岁的外交官参加了一支探险队,经陆地穿越蒙古抵达中国,以便对那个曾是帝国、目前已变成共和国的国家现状进行评估。此行期间,中国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请他担任中国政府的外交顾问。但是,1914年12月8日,在返回北京的途中,柔克义在夏威夷檀香山去世。贝特霍尔德·劳费尔属于柔克义同时代唯一与其齐名的汉学家。他在悼词中写道:“柔克义先生为人极其低调,很少谈及自己或自己取得的成就。他从美国没有获得过什么荣誉。然而,他也确实没有要求什么……在他生命的终点,中国对他的外交工作给予了更高的评价,高过了他自己的政府。想到这一点,真是令人心痛。”
1908年,中国外交界见证了三件大事。1908年4月13日,北京火车站挤满了人群,为罗伯特·赫德爵士最后一次离别送行。他的妹夫罗伯特·爱德华·布雷登留任大清海关的代理巡视员。一支军乐队和一群英国兵,对着人群吹吹打打,身穿制服的人群延绵不断,一眼望不到头。在赫德爵士的仪仗队中,有美国、荷兰海军陆战队,意大利水手,日本士兵,以及刚穿上漂亮卡其布军装的三个中国分队。赫德爵士的私人军乐队开始演奏《友谊地久天长》和《甜蜜的家》。赫德爵士本人,则对欢呼的人群鞠躬致意。尽管赫德渴求的贵族头衔从未到来,他还是获得了罗马教皇颁发的一项名誉,中国人则授予他“三代正一品封典”。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享年73岁。人们对她的死因众说纷纭。最有意思的说法(令人怀疑),是她在为达赖喇嘛举办的野餐会上,贪吃了过多山楂。当时,十三世达赖喇嘛暂居北京(俄国人、英国人和柔克义都曾建议他返回拉萨。但是,他选择了接受清朝皇帝的邀请来到京城,并受封了新的名号:从“西天大善独立自在佛”,变成了此时的“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送葬队伍离开北京前,展示了用纸扎的慈禧太后的心爱之物,包括一条近55米长的纸船,它漂浮在纸扎的波浪之上,上面配有纸扎的侍从和一整支部队,纸扎士兵们穿着现代欧洲制服。随后,它们被付之一炬,使其能够伴随老佛爷享受来世。84人抬着慈禧太后巨大的灵柩台,里面装着她的棺材。脚下是一条专门为送葬修建的道路,点缀着黄沙,一直通向她的陵墓。老佛爷将在那里停留,直到1928年夏季,国民党士兵炸开了她的陵墓,将里面的陪葬品洗劫一空。她身上的珠宝被拿走:黄金、珍珠、红宝石、蓝宝石和钻石。一些东西辗转落入蒋介石将军的手中。有一个传说令大家深信不疑:慈禧口中所含一颗珍珠,被用于装饰蒋夫人的鞋子。据那些给慈禧太后重新安葬的满族人说,陵墓中的景象十分凄惨。慈禧的空棺材被靠墙倒立,墓室中没有按惯例摆放陪葬家具。她的衣服被剥掉,丝绸裤子被拉下,“玉体”朝下趴着,一直赤裸到手腕,头发凌乱不堪。两眼如同两个黑洞,深深陷入苍白的脸。满族人把慈禧的尸体清理干净,用丝绸包裹,之后放回棺材之中,把棺材盖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