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洛克菲勒家族的浪漫(第7/9页)

马蒂斯总结道:“世上没有现代艺术或古代艺术之类的东西。”确实,“在我们的众多艺术学院中,活跃着如此众多的平庸艺术家,那才是人们能想象到的最要命艺术。”人们可以想象,客人都屏住呼吸,眼巴巴地望着主人,期待他的答复。据克劳宁希尔德记录,小洛克菲勒拒绝承认自己被说服了。但是,他让马蒂斯“千万别彻底绝望,因为……由于夫人特别擅长苦口婆心,她或许会把他逐渐变成一块软软的果冻”。

在这里,让我们代表小洛克菲勒多说几句。尽管夫妻俩品位不同,但小洛克菲勒并未反对阿比选择他不喜欢的艺术作品。1921年,夫妻两人去亚洲的许多地方旅行,包括中国大陆(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典礼,该院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部分赞助)、香港,还有日本和马尼拉。如苏珊娜·勒布尔所写,他们的旅行“令人极其满意,能够激发几代人对亚洲艺术的热情。在中国,小洛克菲勒沉溺于察看并购买更多瓷器。两人参观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那里的宏伟神道已破损失修。离开中国后,小洛克菲勒为十三陵神道捐赠了修复资金”。

回到美国后,阿比也扩充了她的亚洲艺术收藏,许多从日本山中商会买入。该机构在纽约和巴港设有展示画廊。1924年,山中商会的纽约分店向阿比提供了两尊佛像。其中一尊是唐代白色大理石观音像,双臂和头像缺失。据说,那尊观音雕像发现于中国灵隐山的灵隐寺。观音像深深吸引了阿比,她说服小洛克菲勒同意了自己的抉择。然而对于两尊雕像3万美元的报价,小洛克菲勒有些踌躇不决。他在给山中商会的信中写道:“我的妻子想要买下那两尊雕像。虽然观音立像对我多少有些吸引力,但残缺不全的雕像从未使我感觉到愉悦。因此,我认为缺胳膊或缺腿的观音像很难令我满意。”之后,他提出以25000美元买下两尊石像,“以表示我对妻子感情的尊重”。山中商会接受了小洛克菲勒的出价。

那次征购有助于我们认识小洛克菲勒夫妇对亚洲艺术的不同要求。小洛克菲勒喜欢带官窑款的瓷器,反映了他对儒家规矩、等级制度和制作工艺的赞赏。阿比则倾心于佛教的通融性、感性和普遍性。那尊无头观音像,不但融合了那些品质,它的美感也与现代艺术协调一致。

确实如此,那尊迷人的唐代观音像非常特别。来到小洛克菲勒夫妇曼哈顿家中的每位客人,无不被它深深吸引。1935年至1936年,它被运往伦敦,出借给伯灵顿宫皇家学院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那是它首次对公众展出。该学院杰出的专家委员会对观音像进行了仔细研究,告诉阿比说,“它无疑是现存最漂亮的中国人物雕像”。帕西瓦尔·大卫德爵士是该委员会成员之一,也是西方顶尖的中国瓷器收藏家。他认为,在许多方面,那尊观音像的优雅和动感,归功于古希腊艺术遗产:“石像飘逸的服饰褶皱源于古希腊,摇摆身姿和感性造型受到了印度雕塑的启发。但是,给石像注入了活灵活现精神的,则是中国人的天赋。”

普艾伦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亚洲艺术研究员,当观看小洛克菲勒夫妇的收藏时,他挑出了那尊无头观音像。普艾伦说,他特别希望洛克菲勒夫妇把观音像捐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然而,它最终被遗赠给了纳尔逊·阿尔德里奇·洛克菲勒。他对它钟爱有加。目前,它被置于哈得孙河高岸面对“齐桂特”庄园门口的台座之上。但是,人们对它的鉴定有了变化。杜克大学的斯坦利·亚伯是佛教雕塑艺术专家,他怀疑那尊观音像过于完美,可能有假。2011年,他在文章中写道,那尊雕像“令人眼花缭乱”,但同时承认,专家们尚未对它进行过充分的研究鉴定。在其他已知的唐代雕塑中,尚未发现与其相同的作品。因而,正如喜欢它的人们所言,它确实属于“独一无二”。“就那尊雕塑自身而言,它确实美得惊人,令人着迷。但是,它绝不是典型的唐代雕塑。更确切地讲,假如它属于赝品,它似乎掩藏着一个现代观念。那便是20世纪初,人们对古典艺术形式的品位。”

公正地说,对在浑水中摸鱼的收藏家而言,这种情况属于人们并不陌生的浅滩。而且,人们的专业水准会与时俱进,更不要说品位。小洛克菲勒拿下的一件瓷器可作为一例。亚伯教授评价道:“艺术收藏都会有存疑。对那尊缺头少臂的观音像,小洛克菲勒缺乏热情,可能在潜意识中,反映了老洛克菲勒对中国瓷器的忐忑不安。因此,当那些怀疑不是出自‘由教养和鉴定构成的技能’时,对专家因‘美感’而吹捧为杰作的藏品,每个人都表示出不可思议的怀疑。此时,美感、真伪和价值鉴定的不确定性,使通过家庭装饰和艺术收藏确立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慌乱动摇。这也是如此多艺术品常常短命或转瞬即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