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功的代价(第3/8页)

楚王恼羞成怒,决定发动大军进攻秦国报复。但此时的秦国已和齐国联合,两国一起攻打楚国,结果是什么呢?

十三年,……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结果楚军不但被秦军斩首八万,连汉中之地都丢了。楚王不但没有拿到秦国的六百里土地,反而被秦国拿走了六百里土地。后来愤怒的楚王决定发动全国之兵再次进攻秦国,最后还是惨败。

张仪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详述了,以后有机会再来谈谈纵横家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里只是想让各位看看,张仪是如何运用诈术,玩弄各国于股掌之上。那么张仪这么聪明的人,结局又是如何呢?

答案是惠文王死了之后,他立刻就被新任的秦武王(也有记载写作悼武王、秦武烈王或元武王)赶出秦国。

因为一个满嘴谎话的人,不但列国厌恶他,连秦国的君臣也厌恶他,说他“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被赶离秦国的张仪,后来不到两年就死了。

惠王卒,子武王立。韩、魏、齐、楚、越皆宾从。

秦国在孝公和商鞅一代人的努力之下,成为天下强国。又经过了惠文王和张仪一代人的努力,让天下列国为之雌伏。本来按这样的发展,秦国应该此时就能取得天下,为什么却要等到八十多年后的始皇时代才终于完成统一大业呢?

答案很简单,还记得我前面和各位说过的秦人的特殊性格吗?越艰困越奋斗,越顺利越荒唐。这样的规律几乎贯穿于整个秦人历史的始终,就像是对他们的诅咒。

四年,……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

秦武王的力气非常大,性格又争强好胜,特别喜欢和大力士角斗。他身边的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被他任命为大官。这够荒唐了吧?不够,还有更荒唐的。有一次,秦武王与孟说比赛谁能举起大鼎,结果秦武王居然因为硬要举起那个沉重的大鼎,超过了他力量所能负荷,就这样折断膝盖骨而死了。跟他一起举鼎的孟说,也因为这件事被族诛了。

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二年,彗星见。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

荒唐的秦武王一死,他的异母弟弟昭襄王继位。结果第二年,秦国爆发了内乱。这一场内乱规模极大,包括大臣、诸侯、公子们统统起来作乱,结果全部被年轻的昭襄王杀得一干二净。连惠文王的王后,也就是昭襄王的嫡母,恐怕都参加了这场叛乱,所以才会不得好死。而武王的王后,就是昭襄王的寡嫂,也被赶回了娘家魏国去。这种大臣想谋逆,君王杀大臣的老戏码,在秦国又一次上演。

十年,楚怀王入朝秦,秦留之。

关于这件事的发生年代,是有一点争议的。《史记•秦本纪》记载此事在昭襄王十年,但《史记•楚世家》和《六国年表》却说发生在楚怀王三十年,也就是昭襄王八年。不过考证年代不是本书的重点,事件内容和意义才是,各位知道有这样的不同记载也就可以了。

张仪死后,是不是代表秦国不再使诈骗人了呢?当然不是。在这一年,战国史上最大的骗局就要出现,而策划者就是这位年少即位的昭襄王。

骗局的一开始是这样的,秦昭襄王写信给楚怀王,邀请他参加在秦国武关召开的秦楚友好会议,缔结两国同盟关系。楚怀王收信后十分犹豫,去的话怕秦国骗他,不去的话怕秦国打他。最后他的儿子子兰劝说他万万不可拒绝秦国的好意,所以楚怀王还是去了。是啊,大国怎么会公然骗人呢?

结果等楚怀王一到武关,立刻就被秦国抓了起来,然后押送到咸阳去。秦昭襄王要楚怀王答应割让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才愿意放他回去。结果愤怒的楚怀王坚持不答应,秦国就不放他走,楚国也坚持不受威胁而另立新王。最后秦国的骗局没有得逞,但楚怀王后来也就死在秦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