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为什么会被骗?(第5/6页)
但他这么勤政,别人就感恩吗?没有。你看侯生、卢生怎么说他:“贪于权势至如此!”你说这是污蔑吗?其实也不是,这是一体的两面,都对。你说他勤政也没错,你说他贪于权势也没错,总之这个人是不让别人拿主意,大小事他都得自己控制的性格。
这种人真的长生不死那还得了,那岂不是天下永远都要做他的奴隶吗?所以侯生、卢生下定决心,不可以帮这种人求不死药,两个人就逃跑了。秦始皇听说他们两个逃跑,非常非常生气。为什么生气呢?因为这件事实在是太丢人了。
记不记得前面尉缭也要逃跑,他成功没有?没成功。为什么没成功?因为秦始皇早就预料他要逃跑。侯生、卢生比尉缭聪明吗?恐怕也没有。可是侯生、卢生逃跑成功没有?他们逃跑成功了。为什么逃跑成功?因为这次秦始皇没有料到这两个人会逃跑。很简单嘛!出乎他人意料就叫“先”,我不是开始就已经跟各位说了吗?
始皇自觉他对这两位方士百般地好,他不相信这两个方士会逃跑,所以没有防备。结果这两个人真的逃跑了,这不是让秦始皇觉得被打脸吗?你不是算无遗策吗?你不是人世间最英明的人吗?现在这两个你所重用的人逃跑了,恰恰证明了你没有那么英明。
面对这样的结果,秦始皇会怎么办?
始皇花费了无数的国家预算,结果连不死药的影子都没看到,结果他“尊赐之甚厚”的方士们还在背后骂他。这两个人逃跑了,抓不到怎么办?不要急,合上书,去设想秦始皇会怎么办。
当然还是那一百零一招──“杀”,你们读到现在应该已经都很熟悉,不用我再讲了。只要带点关系的人,统统抓出来杀光,于是始皇将在咸阳的方士们,包括各式各样的学问家,全部抓起来审问,要他们检举别人,不管是真的假的、冤枉的不冤枉的,总之就可以牵连一大堆人出来,最后总共抓了四百六十多人,然后全部在咸阳坑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坑儒事件。
宁可错杀一百,绝不放走一个,这就是秦始皇解决事情的方法。
简单、强力、有效率,我说过秦始皇想建立一个这样的国家。
这种做法非常残忍而不通人情,各位还记不记得前面说的“刻削毋仁恩和义”?《史记》的文字为什么好,它往往是先虚写,再实写。“刻削毋仁恩和义”,这叫虚写;后面用无数的例子,来印证他前面说的话,就叫实写。历史学不讲空话,每一个道理都要用实际的例子来验证。
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皆坑之咸阳”,是因为这些人罪有应得吗?不是。是为了“使天下知之,以惩后”,也就是杀鸡儆猴,让天下人看到这些人的例子,再也不敢说始皇的任何不是。
但试问各位:就算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敢讲真话,可是有一个人他应该要讲真话,那个人是谁?
是的,那个人就是他的嫡长子扶苏。
于情,他是始皇的亲生儿子,别人不敢讲真话,父子之亲能不讲真话吗?
于理,他是皇长子,他有责任对皇帝提出谏言。
于法,将来他最有可能继承这个国家,他不能放任这个国家基业,这样继续败坏下去。
于是扶苏终于跳出来讲了真话,他谏劝始皇说: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天下才刚刚平定,远方百姓都还没有真心集附秦朝。各位注意这个“集”字,它原来写成“雧”,是很多鸟聚集在一棵树上的意思。为什么古人造字要这么造呢?因为飞鸟是最容易受惊的动物,还记得那个老笑话吗?一棵树上有十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一只鸟,请问现在树上还剩几只鸟?
只要稍微使它们惊慌,树上的鸟就会统统跑光光,这就是“集”字之难。要包含多少爱心和耐心,才能达到“集”的效果,这就是古人造这个字的用意。
而如今不止百姓尚未集附,就连读书人也都诵法孔子为仁之道,对于秦朝的重法极为反感。始皇对付这些人的方法,一律是严刑峻法解决,天下人就更加恐惧,不肯真心归附。如此一来,大秦要花多久才能真正安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