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第6/7页)
这本书跟过去许多历史书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我会不断地发问,要各位不断地进行思考。绝不能只是背下答案,就以为自己学会了。
老父要教张良的,其实只有两个道理,就是“忍”和“先”。前人如苏轼或许提到了“忍”,却没有提到“先”;更不明白“忍”和“先”这两个道理其实是一体的,需要互相运用。
《孙子兵法》说:“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始如处女”是一个比喻,古人用没有出嫁的女孩子来比喻天下最柔弱的人,对谁都没有威胁。正因没有威胁,敌人才能不防备,放心地把门打开,这就是“忍”。
可是在敌人把门打开那一刻,你“后如脱兔”攻了进去,古人用飞奔出去的狡兔来形容动作之迅疾。于是敌人来不及把门关上来抵御你,这就是“先”。
唯有“忍”,才能让敌人失去防备。敌人没有防备,你才能出乎对方意料,才能占住“先”来出奇制胜。老父教张良的,正是这两个道理。
老父为什么要教张良这两个道理?
论胆气,张良敢去刺杀秦始皇,那绝对没有问题。论才智,张良本身就聪明,所受的更是当时第一流的教育。但很可惜,张良不明白“忍”和“先”的道理,所以失败了。
为什么要忍?忍是为了等待最好的时机。
“花开有时谢有时”,历史就是讲“时”与“变”的学问,万事都有时机,你必须要在最适合的时机做最适合的事情。时机不到,你只能忍耐。如果不能忍耐,过早暴露你的意图,敌人就会防备你,你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只有“忍”,你才能够去抢那个绝对的“先”,这就是兵法的道理。
当然,或许各位会问我:“这是你个人的理解,有根据吗?”
当然有,历史学不讲空话。我举一个例子为证,让各位明白什么是“忍”和“先”的道理。
刘邦为何能取得天下?关键就在他先入关中。刘邦为什么能先入关中呢?这就和张良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真正灭亡秦朝的其实是项羽,项羽带着楚军在巨鹿之战打败了秦的主力军队,所以秦才会这样轻易灭亡。而刘邦则是趁项羽在巨鹿决战时,从秦的南门武关,偷偷地溜了进去。
刘邦是怎么溜进去的?难道秦在南边没有守备吗?当然有。
刘邦当时带了不多的军队,张良跟在他身边。他要抢先入关,可是秦朝有守将也有军队。刘邦本来打算硬拼,可是张良却劝刘邦:“我听说秦的守将是市场屠夫的儿子,这种出身的人容易动之以利,你先虚张声势,让他误以为我们军队众多,再用财宝去收买他。”
刘邦听了很高兴,就照张良说的做,而守将果然答应叛秦。刘邦正觉得这个事情已成定局,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时候,张良却告诉刘邦:“不行,立刻攻击他们!”
刘邦大惊说:“不对啊,我们不是刚贿赂了守将吗?守将也答应叛秦,为什么还要进攻呢?”
张良就告诉刘邦:“守将叛秦,不代表他底下的秦人军士也会叛秦,万一生变了怎么办?不如现在就去攻打。”
张良所以劝刘邦这么做,正是因为守将刚收下贿赂,没有料到刘邦会在此时进攻。正因如此,刘邦才能顺利打败秦军,先入关中,这不就是靠着“忍”和“先”的道理才能取得先机吗?
这个故事,到后面有一个十分传奇的结局。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老父送了一编书给张良,跟他说:“你读了这本书,十年以后就可以兴起了。十三年你到济北来找我,在穀城山下的那块黄石就是我了。”于是没有再说一句话,就这样离开了。而从“不复见”三个字就可以知道,从此张良再也没有遇到过这个老父。后来张良果然去找,真的就找到那块黄石,因为这个老父从头到尾都没有说出他叫什么名字,所以后人只好叫他黄石公,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而张良等白天时,看了老父送他的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