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盐铁争誉 第一章盐铁会议(第5/6页)
祝生伏地道,臣不知忌讳,罪该万死。不过臣刚才所说的道理没有错,臣就是身伏斧质,也绝不屈服。
桑弘羊哼了一声,转过头去,冷笑道,儒生都是这样鸭子死了嘴还硬的吗?明明自己理屈词穷,却偏假装要在气势上争上风,摆出一副介然直而不桡的样子。须知骨气代替不了道理,治国不是说两句大话就可以的,强词夺理更没什么意义,只增其丑耳。如果在座的都是这样,我看今天的廷辩也不必进行下去了。
儒生中立刻又站起一人,道,大夫君刚才说征伐匈奴需要军费,但是经过前此几十年的经营,匈奴已经远遁北漠,国家当是改变政策之时。先帝当年下轮台自悔之诏,已经否决了大夫君屯戍轮台的奏议,希望和天下百姓更始。可惜天不假年,先帝遽尔崩殂,捐弃天下百姓。大夫君既为先帝顾命之臣,当深知先帝心意,改弦易辙,完成先帝心愿,为何反而一意坚持错误的主张呢?
桑弘羊望过去,这是个四十多岁的儒生,头发却已见花白,身材短小,面颊上鼓鼓的两团肉,像只养尊处优的鼹鼠。他的肚子也是圆滚滚的,往前鼓凸着,显得颇为嚣张,似乎怀胎数月。儒生自负能安于贫贱,竟也有长得这么胖的。桑弘羊心里简直有点忍俊不禁,但脸还是板着道,这位先生怎么称呼?
旁边一个随侍的小吏道,回大夫君,这位先生是茂陵的唐王孙,太常举荐的贤良,一向深受三辅士大夫们推崇的。
桑弘羊点了点头,唐王孙这个人他倒也早有耳闻,没想到长得这么一幅模样。不过他虽然貌不惊人,这番质问倒是叫人不好反驳。他盯着唐王孙的眼睛,徐徐地说,匈奴虽然远遁漠北,但游骑时常劫掠河西四郡,骚扰我属国乌孙。况且虽然先帝不赞同屯田,却也从未说过要废除盐铁、酒榷和均输。这是两件不同的事。况且即便不谈军费,从百姓生活本身、富足本身来讲,平准和均输也不可罢除。因为这几项政策都是抑制富商大贾盘剥百姓牟利的。
唐王孙道,大夫君的意图可能是好的,但是一执行就未免走样。朝廷设置均输官,收拢一切天下财物,百姓也饱受其害,不仅仅是富商大贾而已。而官吏勾结商贩,以贱价收购,以高价售出,这样导致无权无势的忠厚商人破产了,奸商和官吏却愈来愈富,这又算什么均输平准呢?
这些话就像是婴齐当初劝谏他时所说的。桑弘羊仍是反驳不得,只能怒道,这世上没有一项政策是完美无瑕的。就当前来说,盐铁榷沽虽不是最好的政策,却是最不坏的政策。我身为总管天下财物的长吏,只能是先徇国家之急,百姓即便受点委屈,那也是无可奈何。况且百姓们食大汉土地之毛,为什么不想着为君父分忧,而斤斤计较于自己的一些蝇头小利受到侵害呢?
唐王孙道,天生烝民而立之君。君上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保护普通百姓之利益的,如果百姓无利益,又要立什么君上?桑大夫身居广厦,穿锦衣,食粱肉,哪里会想到百姓居漏屋,穿粗褐,食糟糠的苦楚。
桑弘羊冷笑道,我为官几十年,都是凭借我的才能,一点一滴致富的。我家中奴仆无不耕作织布,积累纤微,才能居广厦,穿锦衣,食粱肉。我本人自从十三岁进宫侍候皇帝,就日夜思念国家之用,寝而忘寐,饥而忘食。算筹不离于座前,天下万事都在心中检查百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哪像你们这些儒生,只知道摇唇鼓舌,昧于实事。况且你说百姓食糟糠狗彘之食,你自己却肥头大耳,为什么不先揽镜自照羞愧一下呢?
唐王孙满面通红,张口结舌道,桑大夫,你身、身为御史寺首脑,名列、列三公,威名传遍天下,没想到说话却如此、如此刻薄,难道、难道不觉得大有失自己的身份,亏缺朝廷体面吗?
桑弘羊眼睛也不望他,淡淡地说,说实话,我平生最看不起你们这些轻薄儒生,今天算是客气的了。
两边的儒生们面面相觑,他们大概没想到桑弘羊会是这样的一种姿态,竟然当场就给他们脸色看,这些天下郡国举荐而来的人才,在他们的家乡,虽然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官吏对他们至少在表面上是彬彬有礼的,毕竟朝廷屡次下诏,有尊崇儒术的意思。这次诏书征召他们进京,沿途官员也都客气有加,可是在承明殿上,他们的脸面丢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