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埋单(第5/5页)
这样的信当然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信与不信,只在一念间。
曹真选择了相信。
事实上,并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姜维反水的诚意,只是曹真自己说服了自己——万一姜维信中所说之事是真的,我就立头功了。
毫无疑问,这样的头功是曹真极其需要的。他需要一个机会把司马懿比下去。哪怕机会的背后是陷阱。
曹真心动了。在贪念之下,配合姜维的行动计划,让他将自己的队伍带进蜀军的伏击圈。
不错,火的确烧起来了。蜀兵背后火起,喊声不绝。但他们烧的不是蜀人粮草,而是魏兵的身家性命。在这场事先策划好的真真假假的伏击战中,曹真发现自己成了一场阴谋的被利用者,而他手下大将费耀则代替他成了牺牲品。
与此同时,诸葛亮连夜带领大部队直出祁山,占领了战略制高点。
他们终于绕过陈仓,有所作为。
诸葛亮有所作为,孙权也要有所作为。
他当皇帝了。
在韬光养晦很多年后,孙权终于想通一个道理,世上事名正则言顺。别人当皇帝自己不当皇帝,很多事就不好办。比如外交关系怎么建立。人家是堂堂正正的国家,一上来就是大使级外交关系,自己东吴地区,臣服魏国,最多搞个办事处,再不独立,弄不好就成它的殖民地了。
便独立。
在黄武八年的夏四月丙寅日,孙权于武昌南郊筑坛称帝。改年号为黄龙元年。不仅自己当皇帝,还追任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让老爷子在九泉之下也过一把皇帝瘾。
当然当皇帝不仅仅是为了过瘾,最主要的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去抢天下、坐天下。
张昭建议,联蜀抗魏的国策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当然抗魏成功了,到底是与蜀国平分天下还是顺势把它给干了,独占天下,再说。
孙权却仿佛从中看到了美好前景,觉得天下这个东西到底还是诱人的蛋糕,群占乐不如独占乐。现在,先暂时利用一下蜀国吧。
于是派使者入川,正式向蜀国领导人提出建立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暨联合抗魏的建议。
没想到蜀国的智囊们一个个都持反对意见。
理由是孙权称帝了。
这真是个说不出口的反对理由。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称帝的自由,人人也都有反对他人称帝的自由。重要的是心理平衡。
你平衡了,世界也就和谐了;你心理不平衡,世界就充满仇恨、哀怨与不服。就像蜀国高官们此时的心情,觉得孙权的狼子野心到底暴露了——联合抗魏,你着急称帝干吗,是不是要我们蜀国替你火中取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