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让每一个人都误解你(第4/5页)

当然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攻击,而是引诱。就像男女之间搞情调的目的不是为了情调,而是为了调情一样,王朗也是别有用心的。他最后对诸葛亮说——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这样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亮并没有美哉。

而是笑哉。

嘲笑。

嘲笑王朗跟自己比舌头。

不错,世上人都有一条舌头,却各有巧妙不同。在这之中,诸葛亮可谓登峰造极者。

舌战群儒。一条舌头闯天下,他是靠舌头吃饭的人。现在王朗对他苦口婆心,他只能以牙还牙,以舌还舌了。

诸葛亮说,王老先生是汉朝的大老元臣,理当安汉兴刘,怎么会替魏国说话呢?哦,我忘了,王老先生是助逆的功臣,曹氏篡位的同谋!所谓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你这样的谄谀之人,本来应该躲在家里羞见世人,怎么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我倒想问问你,你在归于九泉之下后,有何面目去见二十四帝?难道你会跟他们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会跟二十四帝说——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王朗听了,目瞪口呆。

他这才知道,世上事,重要的有很多,可对搞政治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被政治搞。

他现在就被政治搞了。

从汉臣摇身一变为魏臣,首先自己就政治不正确。当然可以用“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安慰自己,但这个可以自慰,不能慰人。

特别是诸葛亮这样的人。

更要命的是在两军对垒之时,他的品质受到诸葛亮的如此质疑和嘲讽,这让他今后还怎么混?

毕竟是老同志,要面子啊……

只是王朗很快明白,自己没有以后了。

因为他死了。

羞愧而死。也是气死的。他气满胸膛,随即意义不明地大叫一声,就撞死于马下,从而结束了他意义不明的一生。

这场战争就这样诡异地开场了。

一个雄心勃勃的老人想舌退万人,结果却只退出了一人。

他自己。

毫无疑问,这从一个侧面论证了一条哲理:技不如人害死人。当然,要说得更通俗一点,也可以这么说——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王朗就将一切都还回去了。名誉、政治生命和肉体的生命。

但是,战争继续。

曹真突然得到了灵感。战争灵感。

王朗之死是不是可以被利用一下呢?这也许是这个老头死后的唯一价值了。

有些人是死了才有价值的。生前滔滔万言,不如死后的不发一言。世事的辩证法就在这里。

曹真开始治丧,为王朗之死成立了高级别的治丧委员会,他自己亲任主任委员。全军解甲哀悼,做痛不欲生状,做无心言战状。

当然这一切都是做给诸葛亮看的,目的是引他来劫寨。这就是王朗之死的价值。

与此同时,曹真秘密部署,分兵四路:两路兵从山间小路,乘虚去劫蜀寨;两路兵伏于寨外,一旦蜀军来袭,就冲出来左右击之。

现在,诱饵做好了,钩子也做好了,就等着诸葛亮上钩。那么,诸葛亮会上钩吗?

防得住吗

诸葛亮果然上钩了。他找来赵云、魏延,令他们各引本部军马去劫魏寨。

诸葛亮下这道命令时一副深谋远虑的样子,仿佛窥破天机。这让魏延很是不以为然。

因为魏延看出来了,看出了真正的天机之所在。他提醒诸葛亮说,曹真在作秀呢,他如此大张旗鼓地治丧,一定是希望我们乘丧劫寨。他岂能不防?

诸葛亮笑道:他防得住吗?

一语道破天机。

魏延愣住了,感觉这句话真是有深意存焉。人世间的事无非是“攻防”二字。攻者以为无往不胜,防者以为尽在彀中,都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别人。

攻,真能攻得下吗?

防,真能防得住吗?

一切需要检验,更需要智慧。你的智慧不用太高,只要比对手高一点点就可以了。但是曹真的智慧会比诸葛亮高一点吗?这个……那个……

答案不言自明。

魏延的困惑也正在这里。诸葛亮这样一个聪明人,也看出了曹真的布局,为什么还往他设的口袋里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