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将计就计(第5/6页)

但诸葛亮的感觉还是太乐观了一些。

姜维没有让他等到第二天,而是当天夜里就给他一个说法——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人世间的死磕就是这样你来我往。

姜维动手了。

袭营。

伸手不见六指的黑夜,突然间就四下里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天动地,却不知敌人从何处来。所谓不见有兵,四处皆兵。与此同时,城上也鼓噪呐喊,同声呼应,作狐假虎威状,吓得不明就里的蜀兵四处乱窜。诸葛亮也慌慌张张上马,在关兴、张苞二将的保护下,杀出重围,先保命要紧。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跑得远,看得清,诸葛亮终于看清了,环绕天水城一带,到处是火光,势若长蛇,起伏不定,隐隐地有杀气存焉。

这都是姜维的兵马。

诸葛亮感叹,兵不在多,全在人的调遣。姜维,此人真将才也!

这样的感叹当然是发自肺腑的——姜维太懂用兵之道了。不仅预先设伏,还选择夜间袭营。因为只有趁夜间黑咕隆咚袭营,蜀兵才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马,才会不战自溃。

白天不懂夜的黑。

蜀兵不懂姜维的心。

良苦用心。

诸葛亮当然是懂的,只是懂得晚了一些,很有事后诸葛亮的意思。

不过,他并不承认失败,只承认暂时被打败了。

诸葛亮相信,未来肯定不在姜维那一边,而在自己这一边。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诸葛亮。

卧龙诸葛亮。

以天下为己任的诸葛亮。

他的对手只有一个——天下,而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

姜维可以胜他一时,却胜不了他一世。因为他很快就找到了姜维的破绽。

他人没有的破绽。

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优秀的品质。

哪怕十恶不赦的人也会有。起码是一个。

只要他是人。

姜维的优秀品质有很多。好学、聪明、随机应变、情商高,还有孝顺。

但姜维不知道,他的优秀品质其实就是他的破绽。一个人心软是破绽,孝顺同样是破绽。孝顺者,必有牵挂之所在。不像心硬之人,百毒不侵,没有可以攻击的命门。

诸葛亮就利用了他的孝顺。

这是无可奈何之利用,也是他不得不为之举。毕竟不是阳谋,而是阴谋。

就像当年曹操利用徐庶的母亲将孝子徐庶调离刘备身边一样,诸葛亮也要调虎离山了。

他不仅调虎离山,还要为我所用——这一点,也像当年的曹操,很有惜才的意思。

只是诸葛亮痛苦于自己的选择: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得跟曹操一样,无所不用其极?

毫无疑问,这样的发现是痛苦的。并且诸葛亮的痛苦要甚于曹操。曹操可以负天下人而心安理得,诸葛亮却不能。

因为有底线。

一个心中有底线的人注定谨小慎微,不敢打破某些既有规则。现在强行打破了,痛苦也就如影随形了。

诸葛亮就这样带着痛苦却满怀希望地往前走,就像我们中间的很多人,痛并快乐着。

他一方面教魏延引军去攻打姜维之母所居的冀城,另一方面教赵云引一军去攻打上邽——天水钱粮聚集的重镇。

这是诸葛亮在做局。

分头做局。

接下来,他请君入局。当姜维救母心切引三千军去保冀城,梁虔救粮心切引三千军去保上邽时,诸葛亮吩咐魏延和赵云诈败,各自放弃所据城池。

如此,姜维就被定在冀城,一时无所作为。

母亲是他保护的对象,他必须与母亲同在。姜维这样的孝顺之举,又被诸葛亮利用了一把。

与此同时,夏侯楙被诸葛亮放出来了。

诸葛亮放夏侯楙出来不是出于革命的人道主义,而是叫他去传递信息。

到马遵处去传递姜维献城归降诸葛亮的信息。

诸葛亮这样对夏侯楙说,不是我要放你,是姜维要替换你。他现在冀城,派人送信过来说:“但得驸马在,我愿归降。”所以,你可以走了。

当然在这里,诸葛亮还不惜血本地安排了一些群众演员配合演出,一路逃难地告诉不明真相的夏侯楙姜维投降的信息,并配以流离失所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