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等待一种可能(第4/5页)
特别是自信心。
至于彝陵之战,刘备失去的更多。
因为他什么都没了,包括自己的生命。
当然这个要等一下再说,毕竟现在另一个人还箭在弦上——陆逊。
胜利来得毫无悬念,有悬念的是要不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宜将剩勇追刘备?
很多手下都蠢蠢欲动,劝陆逊打到白帝城去。
但陆逊总在众人说“是”的时候说“不”。这是他有别于一般人的地方。
也是他的人生有别于一般人的地方。
有两个考虑。一个是他如果孤军深入西川,将直接与诸葛亮较量,这个是他不愿意面对的。
不错,他是智者,可诸葛亮是更大的智者。对智者来说,不与更大的智者直接交锋是一种生存本能。所以他要急流勇退。
另一个考虑是担心曹丕趁火打劫。曹丕这个人很多时候像曹操,奸诈、狠毒,有便宜就占。
所以陆逊思前想后的结果是,急流勇退。
人生其实就应该急流勇退。急流勇退了才知道阴晴圆缺,知道不圆满处才是圆满,否则大浪滔天,随波逐流的话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笨还出来混什么
曹丕则陷入了深思。为世事的不可测。
因为陆逊没有如他所愿去追击刘备,这让他大跌眼镜。
曹丕一直觉得,人性当中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有了快感你就喊,有了果实你就摘。陆逊现在不喊也不摘,毫无疑问这是违反人性的嘛……
也遏制了他的蠢蠢欲动。
曹丕一直是等着陆逊有所作为然后自己再有所作为的。彼一动我才动,彼不动我怎么动?曹丕不明白了。
不明白便问道于贾诩。在郭嘉、荀彧、荀攸们相继离开人世之后,贾诩成了魏国重量级的智囊之一。曹丕相信,这个人会给他答案。他想要的答案。
曹丕的问题是这样的——我想一统天下,是先搞掉蜀?还是先搞掉吴?
这真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只是在形而上的背后,隐藏着曹丕形而下的企图——他的三路大军,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干掉东吴。
所以,曹丕现在需要的,只是贾诩给他一个出兵的理由。
贾诩给了。但是理由很暧昧。
贾诩认为,刘备是老江湖了,诸葛亮又是人尖子,所以搞掉蜀,很难;孙权、陆逊也都不是吃素的,再加上长江险要,难以卒图,所以搞掉吴也很难。总而言之,现在不搞比搞好。
曹丕却迫不及待——做男人,怎么能不搞?更何况,他不是一般的男人,便扬言要派三路大军伐吴,那心情,已是迫不及待。
尚书刘晔试图阻拦。他重复了贾诩的理由,并强调指出,现在东吴新破蜀兵七十万,正上下齐心,士气高涨。特别是陆逊,足智多谋,实在是不好对付。所以现在的形势,还是不搞比搞好。
曹丕没有听他们的,而是听自己的。
就像很多人的胸怀,以为自己有容乃大,却不知自尊心可以战胜一切,广阔天地,最终只容得下自己的一颗心。
他的三路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派出去了,曹仁出濡须,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三路兵马数十万人星夜兼程直扑吴境。
结果是没有回来。
或者说几个头领回来了,大部分人马都成了牺牲品。
曹丕个人意志的牺牲品。
因为孙权方面早有准备。不仅曹休被吕范杀败。曹真、夏侯尚也被陆逊、诸葛瑾的伏兵内外夹攻,导致大败。曹仁则夹着尾巴逃跑了。
的确很遗憾,一个人的冲动只能以慷慨激昂始,以垂头丧气终。曹丕终于知道,人世间还是有意外的,自己的智慧敌不过天意。他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孙权、陆逊要笨。因为在这个世上混,很重要的一条真理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承认自己笨。
笨还出来混什么?回家抱孩子好了。
当以上的过程都走得差不多之后,刘备伤感地发现,他的时代快结束了。
刘备,这个乱世的弃儿、曾经的有志青年、最著名的漂一代、蜀国皇帝、壮志未酬者,现在躺在白帝城永安宫里,差不多快不行了。
病了。
病得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