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计谋跟道德无关(第4/6页)

很快,杨修又被注意了一把。

塞北派人送了一盒酥给曹操。曹操在上面写了三个字。

“一合酥”。

杨修见了,竟与众人一一分食。

曹操震惊,杨修辩解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杨修在这里玩了拆字游戏。

他以为猜中了曹操的心理,却不知在曹操心里,他只是个轻浮与自作聪明的人。

曹操开始讨厌这个人了。

讨厌之后是厌恶。

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之后,他对杨修不仅讨厌而且厌恶了。

曹操一生猜疑。不相信任何人。

所以他害怕。害怕有人趁他睡熟时下手。

便立了这样一条规矩,说他梦中好杀人。他睡着时,任何人不得靠前,免得有生命之虞。

有一个人还是靠前了。

他的近侍。

这个可怜的近侍在曹操睡着时凑上前去只为了给曹操盖好被子,因为曹操睡梦中将盖在身上的被子滑落在地。

但是他没想到,自己为此付出的竟是生命的代价。

他死了。

死于曹操剑下。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突然从床上跃起,以一个极其优美的剑姿将这个恪尽职守的近侍一分为二。

几天之后,因公殉职的近侍被曹操厚葬了。曹操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很有误杀好人的自责。但是梦中杀人的传言落实,对曹操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因为很多人相信曹操果然会梦中杀人。

这样一来曹操的生命安全问题就有所保障了。

不过杨修却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在近侍临葬时,他感慨万千地对众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一语惊醒梦中人。

也让曹操惊怒了——这个杨修,不耍小聪明会死啊!非要揭穿我的良苦用心。

当然,曹操真正有杀杨修之心,还因为后者与曹植走得太近。

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各有才干。

但是,曹操不知道他们俩的才干谁多一点。便出题测试,令二人各出邺城门,能出者为胜。

曹丕没能走出去。

原因是门吏将他拦住了,曹丕不得已,只得退回。

曹植走出去了。

因为他把阻拦的门吏杀了。所谓有王命在身,谁挡杀谁。

曹植的才干或者说气概很快就出来了。只是他的背后,还站着一个人。

杨修。

杨修让曹植这么做的。

杨修不仅让曹植这么做,还为他备下很多标准答案——回答曹操询问军国之事时用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机心与设局让曹操勃然大怒。他怒气冲冲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匹夫安敢欺我耶!”

这句话当然是针对杨修说的。事实上杨修的生命在此时已进入了倒计时。因为曹操在等待一个机会。让杨修死得心服口服的机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不错,鸡肋。

是鸡肋。

致命的鸡肋。

当曹操在斜谷界口骑马难下之际,夏侯惇入帐向他请示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出“鸡肋”二字。

这是个非常奇特的行军暗号,几乎没人能懂。但是行军主簿杨修却明白了“鸡肋”二字的个中真义。事实上即便到了这时,杨修还是有退路好走的。

只要他不有所作为。

要命的是杨修有所作为了。他竟然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同时杨修告诉夏侯惇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正是这一番话,让曹操找到了杀死杨修的绝佳理由——扰乱军心。

不错,曹操心里可能是有归意。但这样的归意是他人能够随便揣度的吗?特别是这个杨修,恃才放旷,数次犯了曹操之忌,至此当然新账老账一起算。

所以——杨修一命呜呼了。

曹操将这个自作聪明的人儿送上了西天,三国时期的一段小插曲至此画上句号。当然对曹操来说,重要的不是杨修,而是时局。

鸡肋般的时局。

曹操原本想撤的,可杨修在中间这么一搅和,曹操便硬着头皮再战,以示绝不跟着杨修的预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