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幽怨(第5/5页)

鲁肃话没说完就说不下去了。因为他见到了一个人。一个他绝对不想在这里见到的人。刘琦。

一脸病容的刘琦此时正慢悠悠地被两个侍者从屏风后扶出来,与鲁肃四目相对,令他大吃一惊。鲁肃觉得自己把话说过了——没想到世事会存在偶然性。

不错,世事是有偶然性的。当偶然性出现时,偶然就是必然,可大多数的人都会在事前赌偶然性不存在,或者说自己运气不会那么坏,应该可以避过。却偏偏碰上了。

一如现在的鲁肃,呆立在刘琦面前,心情复杂,表情如鸭听天雷。

过了很久,鲁肃想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刘琦健在时,东吴不好硬抢荆州,可他要不在了呢?荆州归谁?

就这个问题,鲁肃与诸葛亮进行了深入却又针锋相对的探讨。诸葛亮说,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我们再商量。鲁肃则态度强硬:那不行,公子刘琦若不在了,须将城池还我东吴。

诸葛亮同意了。心情愉快地同意了。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探讨没有意义。人世间的事,如电光石火,多少事,从来急;多少事,一转眼就老母鸡变鸭。未来是难以掌握的,重要的是现在。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现在的事也不好把握,没个定数,可诸葛亮觉得,相对于未来,他还是对当下的事情更有把握。不就是让一个人继续活下去吗?诸葛亮有这个信心。

周瑜又要吐血了。气的。被鲁肃气的。

见过老实的,没见过像鲁肃这样老实的。一个病歪歪的刘琦竟然吓得他不敢提出对荆州的主张,这一切只因为他太老实。

也因为诸葛亮太狡猾。搬出刘琦当挡箭牌,使鲁肃难有作为。

所以周瑜又要吐血了。却没吐。因为鲁肃给了他一个保证——刘琦将在半年内死翘翘。

虽然这样的保证听上去很无厘头,但周瑜却不得不信——有保证总比没保证好一点。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合同,签了总比没签好,要的只是个心理安慰。

鲁肃的保证是这样的:我看刘琦这个人沉湎于酒色,已经病入膏肓,他现在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出半年,其人必死啊。到那时我们再取荆州,刘备还有什么别的理由可以推托呢?

也只能如此了。周瑜现在就希望刘琦早点死翘翘,虽然他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和刘琦一样,动不动就喷两口血出来。可周瑜的希望是——笑到最后,或者说笑喷到最后,目睹刘琦、诸葛亮等全都死翘翘,他才能放心离去,所谓含笑于九泉之下。

带着这个美好的理想,周瑜班师了,回柴桑养病,以待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