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前世冤家,今世克星(第3/4页)
不可轻去啊大哥。刘备摇头:不去,不好吧?我们现在结盟东吴,要共破曹操,周瑜既然想见我,我若不去,不是同盟之意。如此两相猜忌,什么事能够做成呢?
关羽:怕只怕其中有诈啊……
刘备开始首鼠两端:那要不,不去?
关羽:好!不去!
刘备:还是去算了,豁出去了!
关羽:……
刘备:嗯,还是不去吧,你觉得呢?
关羽:……
刘备:再考虑考虑,要不要去……
关羽:你急死我了,大哥,求求你快点定下来吧……
花开是有期的,花落也是有期的
最后还是去了。
这是千回百转之后的决定。但是刘备下这个决定后,心中依然一片迷茫。因为站在周瑜目前,刘备看不清这个人。
不错,世界上的人分两种,一种是看得清的,一种是看不清的。
周瑜的脸上有着诚恳的微笑,有着精诚团结的真挚,但是他的心没有写在脸上。
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微笑并不代表高兴。每天可以有无数的微笑送给他人,但仅此而已。受者没有感受到温暖,送出微笑的人,只感觉一个“累”字。
周瑜现在就感到很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虽然在刘备到前他已先埋伏刀斧手五十人于壁衣中,准备掷杯为号拿下此人,但是现如今,他手中的杯却难以掷出——他看到了一个人。
一个人的眼神。是关羽的。
关羽的眼神写着狠,也写着忠。二者合二为一,构成了一种可怕的力量。此时的关羽正站在刘备身后,按剑不语,滴酒不沾,很有一股气势。
在这样的气势面前,周瑜踌躇复踌躇了。两边壁衣中已密排刀斧手,舍却身家性命,应该是可以让刘备人头落地的,可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他的人头会不会落地?关羽是斩颜良、诛文丑的关羽,也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杀他一个周瑜,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周瑜闷闷不乐。这顿鸿门宴最后是在暧昧的氛围中落幕的。一切都没有结果。
其实严格说起来,一切都没有结果就是结果,因为它反应了两种力量的平衡或胶着。刘备试图打破这种平衡的。他在宴席的最后向周瑜提出与诸葛亮见一见的要求,被心烦意乱的周瑜拒绝了。刘备这才明白,该走人了,再不走人,怕是要跟诸葛亮呆一块了。
刘备走的时候却有意外收获。诸葛亮跟他见面了。
当然是幽会。就像没有明媒正娶的男女,只能偷偷在一起,不敢光明正大地同聚一室,当时的诸葛亮是在江边小船上与刘备幽会的。
刘备要带诸葛亮走——这个很有私奔的意思。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处境很危险,不走是不行的。诸葛亮却不愿意走,因为他以为一个人处境是否危险,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诸葛亮说,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一个人如果足够聪明,就没有危险可言。刘备只得走了,惆怅地。他没有带诸葛亮离去。俩人相约,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再相聚。那个日子,是谜底揭开的日子。诸葛亮说,花开是有期的,花落也是有期的,急不得。
曹操郁闷了,闷得气为之结。因为周瑜做得太过份。
曹操好心好意地给周瑜写信,信封上写“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结果这封信惨遭周瑜的蹂躏。与此同时,曹操的使者也在周瑜的剑下失去了脑袋——他的脑袋被原样打包快送回来,令曹操气为之结。
当然更令曹操气为之结的是,他在随后发动的伐周行动中,人员死伤不计其数。蔡瑁、张允将战败原因归结为荆州水军久不操练,而青、徐之军又不习水战的缘故。
便令蔡瑁、张允把总教练的工作承担起来。曹操责骂他二人说,你们两个既然是我任命的水军都督,为什么不切实履行职责,反而事后找理由!做人,不能太没有担当——曹操这话说得此二人立马振作精神,很有精忠报曹的意思。
接下来,周瑜就心情沉重地看到,曹营里的局面是日新月异——沿江一带分成二十四座水门,以大船居于外为城郭,小船居于内成了马路,可通往来。到了夜晚点上灯火,整个天心水面一片通红;旱寨三百余里,那叫一个烟火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