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乱世之中不可乱交(第4/5页)
周瑜撇撇嘴,在心里直骂鲁肃书呆子。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分得清吗?谁的脑门上都没写字啊?再说了,诸葛亮这人是敌是友还真不好说。现在他帮助我们一起抗曹,将来呢,他帮助刘备抗我。此人不除,终成大患!
周瑜对鲁肃苦口婆心。事实上他可以避开鲁肃直接杀掉诸葛亮,可事情麻烦就麻烦在他跟鲁肃说了这事。有些事不说出来不是个事,一旦说出来就成事了。
大事。现在只能说服鲁肃同意杀诸葛亮,否则事机不密,鲁肃找诸葛亮通风报信,那就挺麻烦的。
鲁肃还是不同意杀诸葛亮。在周瑜苦口婆心之后。
鲁肃以为,恨一个人,杀掉他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为我所用。鲁肃对周瑜说,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现在为我们效力。我看这样,不妨让诸葛瑾出面,说服诸葛亮同事东吴,这样不是更好吗?
周瑜只得同意。虽然在他的心里,嫉妒还是挥之不去,但如果能真正的化敌为友,不对他构成实实在在的威胁,他还是可以接受的。他只是不知道,诸葛亮能不能被说服。对于这一点,他没有一丝把握。
诸葛亮没有被说服。在诸葛亮看来,这个世界上能让他为之效力的人不多。刘备算一个,至于其他,他是看不上眼的。
不错,孙权的实力很强,强过刘备若干倍。可诸葛亮以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实力,而是信任。有信任在,就有舞台在,实力毕竟不是舞台。实力是可消可长的,不是定数。
至于说到信任,孙权相信任何人,又不相信任何人,诸葛亮在他眼里没有特殊之处;而周瑜更是斤斤计较,智商比他高的人在他手下根本没法混。诸葛亮由此认定,江东不是他的归宿。他的归宿只能是四处漂泊,没有根据地的刘备。不错,刘备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有七七八八的一些问题,但刘备最大的优点是对他绝对信任。舞台虽然不大吧,主角却只有他一个。诸葛亮便不想再挪地方。
诸葛瑾却对他做起了思想工作。那是在一间密室里,兄弟俩各为其主,相视无语,很有咫尺天涯的感觉。诸葛瑾开口说道,兄弟啊,你知道伯夷、叔齐的故事吗?
诸葛亮马上就明白了,大哥是受命而来。伯夷、叔齐,生死不离。大哥看来是希望我跟他在一起。
果然如此。诸葛瑾动容地说:伯夷、叔齐虽然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下,可兄弟二人生死在一处。我与你各事其主,不能早晚相聚。和夷、齐相比,难道不问心有愧吗?
诸葛瑾说到这里,还掉下了眼泪,很有兄弟情深的意思。
诸葛亮也兄弟情深,但诸葛亮的兄弟情深和诸葛瑾一样,背后都有利益甚至生死的考量。这是乱世的无奈和忧伤,他只得率先出招。诸葛亮说,大哥所讲的是情;小弟所守的是义。我和大哥都是汉人。而刘皇叔是汉室之胄,大哥若能去东吴,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兄弟骨肉又可以相聚,这是情义两全之策啊。不知大哥以为如何?
他把球踢给了诸葛瑾——不错,是要骨肉相聚,可没必要在江东聚啊,跟着刘备混一样可以有明天有亲情。
诸葛瑾哑口无言。他这才知道,弟弟的心思有多密。他这当哥哥的话还没说出来,做弟弟的诸葛亮不仅猜到了,还变被动为主动——这叫见招拆招啊。
悲哀的是诸葛瑾无力解拆,他只能站起来,无言而回。
周瑜的这个阴谋,就此流产。
乱世之中不可乱交
周瑜悲哀地看着诸葛瑾,觉得同样都是人,差别咋这样大呢?
甚至都是一个妈生的,差别也是大得不可思议。
不过,他并没有责备诸葛瑾的意思,就像他没有责备自己在与诸葛亮的过招中总是处于下风。
他需要的是诸葛瑾的忠诚,就像他对江东的忠诚一样。周瑜需要诸葛瑾发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背叛江东。哪怕兄弟情深,他也能做出决绝的选择。
诸葛瑾发誓了。诸葛瑾发誓的时候表情真挚,充满了理想主义者的天真和浪漫。但是这个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此时并不知道——理想主义者是要付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