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高智商的人(第4/5页)
张昭只得先开口说话了。张昭的意思很明确:曹操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所以他劝孙权投降,是识时务之举,是拯救江东之举,问心无愧。相反诸葛亮却包藏祸心,很有让主公为其火中取栗的阴谋在里头,是祸江东,而不是救江东。
周瑜听了,毫无表情地点点头,然后一言不发。
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只好走了,走时的表情依然绝望、急切和忐忑不安。
不错,周瑜是点头了,却没说话。这是很可怕的。毕竟点头不是表态,说话才是表态。点头的意义有很多种。比如听明白了对方的话,点个头;敷衍一下,也点个头;得帕金森氏症,更是点头不断。可它们毫无意义。
有意义的是话语。当事人的话语。当事人的明确表态。这个周瑜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那就是不表态。这一点让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心寒——周瑜不是不表态,是不想在他们面前表态。这样的一个结果只能说明一点:他们混得还不够分量,不足以引起周瑜的重视。
这个夜晚是暧昧的,也是混乱的。因为接下来,周瑜惊奇地发现,江东的头面人物一一过来向他问候,试图获取他对曹操的态度,对江东是战是和的表态。
他们是好战派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温和派诸葛瑾、吕范等一班儿文官;愣头青派吕蒙、甘宁等一班人儿。
这些人来到周瑜面前,或慷慨陈词,或呜咽悲歌,或栏杆拍遍,或板凳坐断,或柔肠百结,或肝肠寸断,表达了对于江东局势的深切担忧和鲜明态度。周瑜只是一概点头,不给每一个人以实底。当这个夜晚终于过去,周瑜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他不禁冷笑不已。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大难临头,每一个人都凸显了自己鲜明的存在,可谁是真正替江东着想的呢?
周瑜便想见那一个人,传说中的诸葛亮。他想知道,这个叫诸葛亮的人是如何让江东的一潭死水,风生水起的;最重要的,周瑜想和诸葛亮过招一下,看看当今之世,谁是傲立群峰之巅的人物?
有些人精得要命,有些人笨得要死
诸葛亮站在了他面前。还有鲁肃。
鲁肃的表情是焦灼的,充满了对世事的迷茫;诸葛亮的表情却是淡定的,似乎与世事隔着一层皮,又抑或世事就是一层皮,而诸葛亮则是拎皮之人,双手轻轻一抖,世事水银泻地,那叫一个华丽丽的哗啦啦。
周瑜轻叹一声:这两个人,云泥之别啊。
他决定先出招,先在战略上藐视诸葛亮的存在。周瑜看都不看诸葛亮一眼,只是抓住鲁肃的手,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形势不是一般的严重,是相当的严重啊。曹操以天子之名南征,可谓师出有名,其师不可拒,不可拒啊。再说他百万雄师过大江,荆襄一失,长江天险已破,我们是挡无可挡,不用再挡。所以如今之计,战则必败,降则易安。我看还是投降算了。
鲁肃惊愕,脸上的表情愈发焦灼了。他连声说,怎么能这样说呢?将军啊,江东基业,已历三世,怎可一旦弃于他人?先主遗言,外事付托将军。现在的形势正需要仰仗将军保全国家,将军怎么可以听从那些懦夫之议呢?
周瑜的脸一下子黑下来了。不仅仅是因为鲁肃的话说得比较刺耳,还因为诸葛亮不为所动。
这是藐视他存在的不为所动。的确,在这个世界上,对一个人说话最大的不尊重不是反驳,而是置之不理。就当对方是放屁。
这让周瑜很不好受。可周瑜又不能直接拿诸葛亮撒气,毕竟自己先藐视他在前,只得隐忍着,指桑骂槐地对鲁肃说,我是没什么本事,不像有些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像是能将曹操的百万大军说回北方去。但是曹军回去了吗?没有!依旧枕戈待旦,依旧虎视眈眈。所以江东危险啊。江东六郡,生灵无限;若有血光之灾,我第一个饶不了的人,就是自己。还是那句话:不可轻战,不可轻战!……
周瑜说到这里,眼角的余光瞄一眼诸葛亮,见他依旧气定神闲,心下暗叫一个“好”字。
有大修为啊!在这世上,有大修为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忍受屈辱。忍耐有多大,修为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