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第5/5页)

孙权听完甘宁的建议之后,给了如下评价:“此金玉之论也!”于是不再怀疑,包括他的那些部下们。

于是排兵布阵,命周瑜为大都督,总督水陆军兵;吕蒙为前部先锋;董袭与甘宁为副将;孙权自领大军十万,征讨黄祖。

这场战争后来被证明是没有悬念的战争。几天之后,黄祖遗憾地发现,他的脑袋被甘宁拎着,献给了孙权。甘宁以其决绝的行动告诉世人,各为其主没有错,各为其主也是一种忠诚,乱世的忠诚。

但是凌统看不懂这种忠诚。凌统喜欢的词句是这样的:从一而终;忠诚到底;杀父之仇不可不报。所以在庆功宴上,他的剑拔出来了。目标是甘宁。

凌统想用甘宁的血为五年前死在他手下的父亲凌操讨一个说法。凌统以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个说法的。你不给我说法,我就给你说法。

孙权拦住了他。愁眉苦脸地拦住了他。

孙权之所以会愁眉苦脸不是因为自己无力制止这场内讧,而是他给不出制止内讧的理由:凌统有权为父报仇,甘宁也有权凭借自己的战功加官进爵(事实上甘宁此时已被孙权封为都尉),可现如今的情势是,此二者不并存。

就像冰和火。就像矛和盾。就像同床异梦的夫妻,人在一起,心却不在一起。

那就分开吧。孙权一声叹息,为此二人安排了各自的归属:孙权命甘宁领兵五千、战船一百只,往夏口镇守,以避开凌统的仇恨。同时,孙权加封凌统为承烈都尉——都是都尉了,一碗水已经端平,凌统凌大都尉,你就别闹了,给我孙某人一个面子行不行?

凌统果然没再闹下去。不是都尉一职收买了他,而是孙权的面子在起作用。的确,面子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武器。很多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但他人的面子却不能不给。给人面子事关道德情操,事关做人的底线问题,马虎不得。凌统就在孙权的面子前败下阵来。他的杀父之仇被暂时搁置了——面子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搞好内部团结对孙权来说,不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在孙权看来,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不要乘胜追击,让刘表变成第二个黄祖。

张昭的答案是四个字。以逸待劳。张昭以为,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说,乘胜追击是容易的,以逸待劳是困难的,因为要做到后者,必须战胜自我的好胜心。这对孙权这样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困难。

张昭分析:表面上看,乘胜追击里头包含着一股士气,可这样的士气是空虚和脆弱的,因为战事既起,疲乏已继,而刘表的部队则养精蓄锐,那是真正的以逸待劳,我们以疲乏之师去打他,必败无疑;相反,如果我们果断收兵,回师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方以逸待劳,届时必败刘表;刘表败后乘势攻之,则荆襄可得。

孙权这一回非常欣赏张昭的看法。不为别的,只为张昭将以逸待劳分析得非常透彻。的确,以逸待劳不是单方面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处在什么节点上。便撤兵。充满希望地撤兵。等待刘表气势汹汹地来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