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晋偶像(第5/5页)
歌声传到刘备的耳朵里,仿佛天籁之音。真的是天籁之音。因为它的歌词。淡定。从容。隐隐有大气象。
当时的刘备很有朝圣之感。他行走在隆中的大地上,很有走在这个时代心脏里的感觉:激情,澎湃,天下为公,舍我其谁。
他要去见那个叫诸葛亮的人。或者说叫神。但是,他身后的两个人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关羽和张飞表情淡漠,对刘备的朝圣心态颇为不解。
刘备不管不顾,继续朝圣,特别是在得知这首从农夫嘴里唱出来的流行歌曲其原唱是诸葛亮之后,刘备的表情简直称得上是庄严肃穆了。
应该是怎样的才子,才能有如此的胸中锦绣?刘备渴望见到这个人。
隆中已是水墨山水,卧龙冈更是神仙府第。
流水潺潺。篱落野花。苍猿献果。老鹤守门。刘备被震住了。他站在诸葛亮家门外,亲叩柴门,正儿八经地向出来的小童如是通报:“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小童傻眼了。见过啰嗦的,没见过如此啰嗦的,这人到底是个什么官呢?刘备看着摸不着头脑的小童,只得气馁地跟他说,你只说刘备来访就可以了。
小童白他一眼,很有鄙视刘备智商的意思。的确,人生的很多时候,修饰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键词。再华丽的修饰语在时间的淘洗下都会随风而去,唯一能够陪伴终生的无非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关键词——每一个人的名字。这样的发现让刘备很是唏嘘。
更让刘备唏嘘的一条人生真理是,第一次总是不完美的。他没有见到诸葛亮。这个远离主流社会的人出门远游去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归期,除了他自己。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前信息时代的普遍困境:知道一个人的名字是容易的,见到他却很难。
需要缘分。有缘千里来相见,无缘找上门去人家也不在家。
刘备只得怏怏而返。这是一次惆怅的归程。因为这样的惆怅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寻人不遇,而在于下一次也不可期待。没有人可以保证下一次刘备肯定能够见到诸葛亮,甚至下下一次也是如此。对于人生来说,最大的烦恼也正在于此:满怀希望却看不到希望。
却见到了另一个人。在归途中,刘备和崔州平遭遇了。这个诸葛亮的朋友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当时正杖藜从山间小路而来,很有仙风道骨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他的谈话,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个博陵隐者没有走遍天下,天下却已在他心中。当刘备告诉他自己找诸葛亮是为了求得安邦定国之策时,崔州平轻笑了。
这是高瞻远瞩的轻笑,也是俯仰天地的轻笑。崔州平告诉刘备,天下的事情,无非是“治乱”二字。治极而乱,乱极而治,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想我大汉王朝,高祖斩蛇起义,诛了无道之秦,终于一统天下,这是由乱而入治啊;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天下太平日久,王莽蠢蠢欲动,呵呵,这又由治而入乱了;接下来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则再次由乱而入治;到了今天两百年过去了,所谓民安既久,必干戈再起,这不又由治入乱了吗?所以天下的事情,说到底逃不脱治乱的怪圈。现在刘将军你逆天而为,逆时而动,要请诸葛亮出来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结局恐怕只有八个字:徒费心力,劳而无功。
刘备听呆了。他突然觉得隆中这个地方,真是人才处处。一个崔州平谈笑间将历史的潜规则和盘托出,虽然听着有些刺耳,但毫无疑问,他能自圆其说。最重要的,崔州平有自己的独立发现,有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刘备以为,这样的发现与思考是他非常需要的。所以刘备有容乃大地向崔州平发出邀请,希望此人能追随他一起建功立业。
崔州平拒绝了。他不可能不拒绝。在说破“世事不可为”这一历史潜规则之后,崔州平当然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和水镜先生一样,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只留下惆怅莫名的刘备在那里一个劲地流口水。
张飞鄙视了刘备的惆怅。在张飞看来,诸葛亮找不着,却在这里遇此腐儒,闲谈半天,整个一脑残!他催促刘备赶快回家,别在这里做无用功了。于是,在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隆中,三个男人各怀心思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整个基调是落寞与伤感的,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