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心思与转机(第4/5页)

但是,陈登并不认为自己失败了。他只是败给了陈宫,并没败给其他人。

更何况,吕布是不需要对谁忠诚的,吕布身上有的是猜忌。

对所有人的猜忌。

陈登让他对一个人猜忌了。

孙观,和陈宫一起站在萧关城头守萧关的孙观。这个孙观是泰山寇,在这场战役中,他最多是吕布的同盟军,协防萧关而已。陈登觉得,这样的身份是很暧昧的,暧昧到随时可能让吕布起疑的程度。

吕布果然起疑了,在陈登对他说了如下一句话之后,“关上孙观等皆欲献关,某已留下陈宫守把,将军可于黄昏时杀去救应。”

事实上陈登对吕布说这样一句话是有选择的。

为什么是孙观献关而不是陈宫献关?这是基于人心的一种可能性和利益选择作出的合理推断。

因为陈宫是不可能和曹操走到一起的。

曾经不能,现在不能,将来也不能。

他们的不妥协不苟且来自于信仰的冲突与对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孙观就不一样了。孙观是泰山寇,寇者时刻奔利益而去,所以他的献关不仅可能而且必然。

陈登以一个人心观察师的身份对世事详加洞察。最重要的是他准确理解和把握了吕布的那颗心,从而让吕布果断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杀进萧关,救出陈宫,并且夺回萧关。

一场夜幕下的混战就这样开始了。

萧关城头,没有人知道吕布为什么要自相残杀。

吕布当然不会告诉他们原因的。吕布一直以来是这样一个人,杀了再说。

他总是杀了再说。

丁原他杀了。

董卓他杀了。

再杀几个人又怎么样呢?

但是让他搞不明白的是曹军也在和他一起厮杀,并快他一步冲进了萧关。

吕布只得接应了陈宫离开。此时的萧关,已不是他们的萧关,而是曹操的萧关。

吕布和陈宫这两个在战火中重逢的男人宿命般地往徐州赶去。他们把那儿看做是自己最后的庇护地。

毕竟陈珪父子还是可靠的,吕布如此以为。

意外却再一次发生。

站在徐州城下的吕布绝望地发现,任何人都不可靠,除了他自己。

因为城上有很多东西争先恐后地飞出来,想和他亲吻。

乱箭,这是乱世的乱箭,这是人心的乱箭。吕布避无可避。

他终于明白,一切都结束了,结束于自己对这一对父子的托付之时。有些东西交出去容易,收回来却是万难。吕布无限幽怨地看一眼乱箭纷飞的徐州,然后就领着陈宫直奔下邳去了。

那里,有着他最后的落脚地。

人心最难测量

曹操站在了徐州城头,一时很有快慰平生的感觉。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站在徐州城头的主人都有快慰平生的感觉,可曹操不一样。

他在这里看到了天下。

这个城头陶谦站过,刘备站过,吕布站过,最后的站立者却是他曹操。

所以曹操豪迈地认为,得徐州者得天下。

欲得天下,从哪里起步?

下邳。曹操准备起兵攻下邳。

程昱却认为天下事,有时欲速则不达。不错,吕布现在是惊弓之鸟,但惊弓之鸟往往能啄瞎进攻者的眼睛,特别是当他和袁术结合之时。

曹操不以为然:吕布现在只有下邳一城,他能有什么选择?

程昱的回答是:他如果有两城,那还可以选择,正因为他只有一城,所以别无选择。人是不能把人逼急了的……人,是要有退路的……

曹操呵呵笑了。

他觉得程昱说出了真理:人,是要有退路的。但是这个真理对他不成立。因为他做事,从来就是不留退路。

不给自己留退路,更不给别人留退路。

曹操以为,这样的生存哲学紧张刺激,有看头,是他所向往的人生。所以他决定,将革命进行到底。进攻下邳。

当然,在进攻下邳之前,曹操是做了一项工作的。

堵死吕布的退路。

他命令刘备挡住淮南径路,防止吕布逃窜。曹操给刘备下命令时,表情是严肃的,口气是威严的,身份是丞相的。他要测试一下刘备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