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悲怨交集(第5/6页)
李傕叹气。
为自己这个愚蠢的决定。
更为贾诩的智商和眼界。
看来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可以惩罚的,有些人是不可以惩罚的,比如这个樊稠,就不可以惩罚。因为代价太沉重。
李傕一脸的无可奈何。
贾诩却笑了。在李傕最无可奈何的时候。贾诩笑了,笑得脸色阴沉,眼含杀机。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李傕,樊稠是一定要惩罚的,非如此,队伍就不会纪律严明,手起刀落。一个心太软者决不可以混迹于三个心硬者中间,总之樊稠必须死。
当然,死法是可以商榷的。不必追求轰轰烈烈,但必须痛苦地死去,必须为他的心软付出代价。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需一桌酒就行。
让樊稠和他的部下做一个切割,极其隐秘地死去。如此,天下才不会震动,李将军才不会四处树敌,才有宁日可享……贾诩对李傕推心置腹,李傕则对贾诩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个人的智商和眼界,确实不是他可以企及的……
就让鸿门宴再来一次吧,让这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在汉末的天空下,寂寥的谋士贾诩摊开双手,仰天长叹。瞬间泪流满面。不过,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就像没有人知道,谋士其实是天底下最血腥的职业,虽然羽扇纶巾,却是血流成河的代名词。
有一种飞来横祸你不知道
张济的眼睛睁得很大。
他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如此突然地死去。没有任何的转折和过渡,有的只是李傕的变脸。
宴中人除贾诩外没有谁知道李傕为什么要变脸。当时的李傕正一脸真诚地向樊稠敬酒,那表情,绝对是“咱俩谁跟谁”的表情。
应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鸿门宴。主人是李傕,赴宴人是张济和樊稠,陪宴人是贾诩。
但其实,在李傕心目当中,真正的赴宴人是樊稠。
因为他要拿他开刀了。
樊稠没有任何反抗。在他的第一杯酒还没有下肚时,他的头颅就和身体分开了。李傕以如此决绝的行为警告张济,对一个组织来说,任何时候忠贞都是第一位的。
张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站起来开始宣誓他的忠贞。
贾诩则坐在一个角落里漫不经心地看着这一切,觉得人生、世事到底没什么意外发生。
这样的感觉令他再一次寂寥起来。
世事浮沉聚散,曹操重新浮出水面。
继上次孤军追击董卓未果后,曹操孤愤地带兵来东郡做太守,继续他的“怀才不遇”。
事实上“怀才不遇”还真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不仅刘备,现在连曹操也加入其中,这不由得令他感慨万千。
但很快,曹操就不感慨万千了。
原因是他突然变得兵强马壮起来。曹操在兖州招安了三十多万黄巾军。这些战斗力极强的队伍被他编为“青州兵”。
最重要的是,曹操有人才。
旷世奇才。
荀彧。
荀攸。
郭嘉。
毛玠。
于禁。
典韦。
这些后来令世人如雷贯耳的人物都是在这一时期被曹操网罗帐下的。
所以,没有人敢小看曹操,连朝廷也对曹操另眼相看。他被封为镇东将军了。
徐州太守陶谦也不敢小看曹操。
陶谦何止不敢小看,他甚至要找机会巴结曹操。
终于,有一天,一个机会被他等来了。
曹操老爸曹嵩要路过徐州去兖州见自己的儿子,陶谦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把曹操老爸招待好那不比什么都强?!他悍然决定,要以招待自己老爸的规格招待好曹操老爸,让他在徐州舒舒服服地享受到“三好”——吃好、喝好、走好。
招待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曹操老爸曹嵩在徐州真切地享受到了吃好、喝好的滋味,只是“走好”他没能享受到。永远享受不到了。因为他死了。
被陶谦的手下都尉张闿杀死了。
张闿之所以要杀死曹嵩并不是跟曹操过不去,也不是跟陶谦过不去,他只是跟钱过不去。当时他作为陶谦的全权特使负责护送曹嵩去兖州,本来张闿也是全心全意要做好本职工作的,但是曹嵩身后百余辆车里装的金银财宝让他的全心全意变得三心二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