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迁都,没有任何借口!(第5/6页)
四周万籁俱寂并非没人,而是人都死光了。公孙瓒的攻击部队在一场与袁绍的部队血战之后都停止了呼吸,在这个山坡上,能够继续呼吸的只是这两个立场鲜明的男人。
不过,公孙瓒很快就知道,上天原谅了他的这个错误。
因为天上掉下个赵子龙。
赵子龙救了他,以其盖世武功。这个据说来自常山的帅哥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袁绍军中跑过来的,此前他一直在袁绍手下效力。不过没有人认为他的这个举动是弃暗投明,起码袁绍不这么认为。袁绍只是不解,堂堂一个大将文丑,竟然只能与小将赵子龙打个平手。
公孙瓒就此转危为安。
这场谈不上有多少正义感的战争到最后是不明不白地结束的。没有最终的胜利者。
赵子龙也不是。
因为战争结束的时候,有一个事实他已确认无疑:公孙瓒不是英雄。和袁绍一样,他们只是这个时代的意气相争者。
好在在他眼里,还有一个人是英雄。
刘备。
当时的刘备也是出于哥们义气从平原跑过来帮公孙瓒的忙的,所以他和赵子龙的邂逅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赵子龙看见刘备时的惊喜心情,一如刘备看见赵子龙时的惊喜心情。
惺惺相惜。
应该说,这是一种来自双方心底的需要。这样的时刻,对赵子龙来说,毫无疑问是人生梦碎的时刻。如果没有此前的误投公孙瓒,他一定会随了刘备去。但是现在,劫后余生的公孙瓒成了此二人绕不过去的心理障碍,两人只得挥泪告别,以待将来的某个时刻,他们可以携手人生,共战江湖。
公孙瓒息兵之后,冀州毫无争议地成了袁绍的地盘。
正所谓存在即合理,在这个星球上无人再对这样的事实表示异议。
屯兵南阳的袁术更不会表示异议。因为他是袁绍的弟弟。
不过,袁术没有异议,却有要求。他要求袁绍送他千匹战马,以示有福共享和兄弟情深。
袁绍没给。
在袁绍看来,袁术此举不叫有福共享和兄弟情深,而叫趁火打劫和兄弟情薄。
哥哥新得地盘有喜,做弟弟的不备礼致贺,反而借机索马,袁绍觉得,做人,不能太像袁术。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袁术心里也是委屈多多。哥哥新得地盘乍富,做弟弟的沾点小光而不得,袁术觉得,做人,不能太像袁绍。
兄弟俩自此反目。
反目是反目了,日子却还要过下去,袁术的问题恰恰是,日子过不下去了。
革命低潮年代穷啊,缺马也缺粮。简直没有什么不缺的。当激情燃烧的岁月转瞬即逝后,“把日子过下去”几乎成了各路诸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了,也有不缺的。
比如荆州刘表。荆州是个好地方、富地方,而刘表是天底下头一号富贵闲人。袁术决定,向他开口,借粮二十万。
却不给。
刘表甚至没有给出不给粮的理由,这让袁术尤其觉得难堪。
因为,他被轻慢了。
这种轻慢毫无疑问是致命的,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轻慢另一个人其实有无数种方法,最致命的方法是视若无物。
袁术就被刘表视若无物了。
他决定报复。
不仅向刘表报复,也向他哥袁绍报复。不错,现如今的袁术还是个小人物,但小人物的报复也是可怕的,特别是小人物变成小人之时。
袁术现在就想做一个小人。因为他要报复,无所不用其极地报复。
很快,袁术就发现,原来报复一个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实力不够。
在某种意义上说,报复他人就是打他人嘴巴,可要是报复者实力不够的话,结果很可能只有一个。
被被报复者打嘴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袁术决定拉上孙坚,一起参与报复计划。
在袁术眼里,孙坚其实也是苦大仇深者。当时率兵回江东时,他遭到了荆州刘表的围追堵截,而给刘表下达任务的人,正是袁绍。
所以袁术坚定地认为,孙坚和他一样,拥有共同的敌人——袁绍和刘表,在阶级感情上,他们是高度一致的。袁术因此给孙坚写信,写一封添油加醋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