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暗算(第5/6页)
董卓断然决定,对曹操化敌为友,就像他曾经对吕布做过的那样。
李儒大声说“不”。
他是在曹操从容策马远去后才匆匆赶到相府的。
对董卓的故作大度、放虎归山,李儒痛心疾首。李儒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化敌为友不是不可能,是太有可能了。但是有一种人是决不可能化敌为友的。因为他们天生反骨。
比如曹操。
还有一种人也是不可能化敌为友的。因为他们志在天下。
也比如曹操。
一个人,好好的县令不干,却在京城四处游走,在各种政治势力间寻找突破口,以图霸业,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化敌为友呢?
对李儒的见解,董卓却不置可否。
因为他觉得是大惊小怪。
不错,曹操是志存高远,但是光志存高远有什么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曹操单枪匹马,怎成霸业?
很快,董卓就不认为李儒是在大惊小怪了。
相反地,他认为自己是在大惊小怪。
因为曹操从洛阳东门策马远去后不是归隐南山,而是号召天下去了。据东门门吏传回的报告,曹操策马至此,为求出城,谎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务”,然后便匆匆远去。李儒进一步分析道,曹操此举只能说明两点:一、他之所以献刀是暗杀未遂后的应激反应,否则的话,他大可安心回寓所,而不是心虚窜逃;二、曹操从洛阳东门出逃,目标直指其老家东留,定是图谋霸业去了。
董卓突然间觉得自己很傻很天真,因为他再也抓不住曹操了,曹操跑得太快——骑着他奉送的西凉快马一溜烟地跑了,跑出了洛阳,跑出了一个时代的惊天动地与他董卓的胆战心惊。
李儒没再说什么。事实上多说无益。现在他们能做的事只是亡羊补牢,在全国范围内通缉曹操。抓到了,大家的日子都好过;抓不到,那就要看这个叫曹操的年轻人到底能折腾起多大的浪花。不过,一想到已经在山东渤海招兵买马的袁绍,李儒的头就大了。他是真心替董卓着急啊。如果曹操、袁绍一拍即合的话,天下反董势力将拧成一股绳,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董卓也着急。他握着手中那把打制精巧的七宝刀,深感人生无常,盛筵必散,自欺欺人最可耻。
小人物对大人物过目不忘
中牟县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
中牟县的县令也是个默默无闻的县令。
但是这一天,一个人的到来让该县特别是该县县令变得赫赫有名起来。
来者是曹操。他一骑远来,直奔家乡而去,途经中牟县。
中牟县,似乎将与他路上所经过的无数小县一样,成为其来去匆匆的一个驿站。
却到底没有。
因为他在此落网了。曹操曾经以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只是人间呓语,更何况他干的是经天纬地的大事,行的是为国除奸的义举,怎么可能会被董卓发往全国的通缉令所制?
可事实确是如此。
原因只有一个,中牟县的政府工作人员太敬业,本着宁可错抓一千,绝不漏过一个的精神将曹操抓到了县衙门。
陈宫这个名字就此浮出历史的水面。因为他是该县县令。
陈宫不仅是中牟县的县令,在此之前他还见过曹操。
那是他在洛阳求官的时候,曾有幸一睹曹操尊容。
但曹操却不记得他了。
这个世界往往是这样,小人物对大人物过目不忘,大人物却只对更大的人物过目不忘。虽然曹操还谈不上是大人物。
曹操因此被关押了。事已至此,他的记忆力究竟怎样已无关紧要,紧要的是,陈宫记得他,这就够了。
但是陈宫关押了曹操并不意味着要杀了他。
也不意味着他要将曹操解往洛阳。
他什么都不为,只为心头一个疑惑找不到答案:曹操为什么要刺董?
曹操没有给他答案,只给他一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曹操边说这句名言边笑,是那种居高临下的笑,也是寂寞向死之笑。在一脸笑意中,曹操终于明白,在这一回的暗杀行动中,天意到底没有在自己一边。
不错,刺董前他是有九成把握,但毕竟还有一成天意逃不过。中牟被囚,曹操以为就是那一成天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