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下大不过一封表奏(第5/5页)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将不可能有任何意外发生。因为卢植背后没有眼里有杀气之人保护他,百官们慑于董卓之威也不会出手相救。卢植必死无疑。
卢植也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事实上,他就是慷慨赴死来的。卢植想用自己的死,唤醒朝廷反董卓力量的迸发。
他闭上了眼睛,等着那把宿命之剑刺透其胸膛。
夜宴的结局
宿命之剑拐了个弯。
因为董卓分神了。起因是他听到了一声叹息。
叹息声很奇怪,充满了强烈的失落感。这让董卓很不爽。他只得收剑。
董卓做事,向来讲究酣畅淋漓。但他又是个疑心极重的人,在行事过程中绝不允许他人打岔,哪怕是发出一声叹息。
在他看来,这叫做追求完美。
站出来。
董卓头也不回地朝百官喝道。
议郎彭伯站出来了。
给个理由。
叹息无须理由。
天下事,事事都需理由。
董将军杀人有理由否?
因为他找死。
彭某以为,不是卢大人找死,而是将军找死。
给个理由。
杀卢植易,安天下难。
什么意思?
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有道理。卢植可不死,你必须死!
董卓说话间剑指彭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定格成了剑客形象。
局面骤然转变至此,有很多人突然忍不住笑了。
当然是在心里。
因为他们知道,董卓慌了,心神乱了。
不错,他今天是可以做到想杀谁就杀谁。但杀尽文武百官,天下就到手了吗?天下人各人有各位,没有文武百官的天下,怎么可能称之为天下?
李儒也笑了,是苦笑。
笑董卓,也笑自己。
今天的夜宴,他明瞭一个故事的开头,却不知道它的结局。
因为无法收场了。
结局当然还是会有的。无非两个:一是董卓一剑下去,议郎彭伯死翘翘,如果董卓还不解气的话,再刺上若干人,让他们接二连三地死翘翘。二是董卓收回剑,彭伯继续维持呼吸,董卓尴尬收场。
这两个结局事实上都是无功而返的结局。因为不管是结局一还是结局二都不能保证文武百官们打心眼里赞同董卓废立君主的提议。在这个意义上说,杀人在某些时候还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
董卓没辙了。李儒也没辙了。僵局由此产生。这是一个历史的僵局,如果无人可解,历史似乎将不再往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