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宜昌最前线(1940年3月~1940年12月) 艰难时刻(第5/6页)

铃木愣了一会儿,说:“日本不考虑缓和和平条件。蒋汪合作是日本的希望,重庆方面若把汪方的要人全部排斥出去,和平将无望。至于照相问题,没有事实根据。中方若有抗战能力,愿意打就打吧。”

“宋子良”说:“你们也要清楚一点,战争是强加在我们头上的。”

铃木想了想,最后说了一句:“我们知道你不是宋子良。”

诡异的秘密接触至此结束,这是1940年9月的事。两个月后,日本正式承认了1940年3月成立的汪伪政府。

虽然有这次接触,但一个事实是:东京军部更多的好战者,其实从没想过停止对中国的侵略。按日本人自己的说法,当时没计划点对点地直接跟蒋介石谈判,而是只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如果成功了也不错”的想法在香港接触重庆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接触还在继续时,也就是一个月前,1940年的8月,华北的八路军出动至少105个团,发动了敌后战场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可以说,在情绪悲观的1940年,延安发起的百团大战,极大地振作了全国抗战的士气。后来,日本人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里这样说:“这(香港接触)是八年中中日最接近的时候,但就在这种时刻,在华北,八路军断然发动了深出日军意料的作为运动战的百团大战,因为觉察出了重庆政府和日本要进行谈判的蛛丝马迹。”

在重庆跟日本人在香港停止接触的9月,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华南方面军副参谋长佐藤贤了,趁法国在欧洲战败之际,连同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富永恭次,一起主导策动了军队进驻印度支那北部的行动,意图切断中国另一条国际补给线滇越铁路并在法国被德国击败后一点点控制其殖民地印度支那。

日本如此急切的扩张野心令美国大吃一惊。

此前两个月,进入1940年7月后,《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到期,美国宣布不再续约,两国进入无约束的条约空白时代。在日本进驻印度支那北部后,美国即开始对日本禁运废钢铁(在此之前,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宣布其“东亚新秩序”中的“东亚”涵盖东南亚地区,对此明确表示反对的美国已禁止向日本输出航空汽油);与此同时,宣布向中国追加一笔2500万美元的贷款(半年前曾有2000万美元贷款;到1940年底,另有1亿美元的贷款打向中国)。而英国,也在10月8日也重新开放了关闭三个月的滇缅公路。

日本进驻印度支那北部真正引起了美国的恐慌,由此开始正视中国的抗战并大规模开始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

对于日本来说,从进驻印度支那北部开始,他们确实有下南洋的具体想法了。

一个动作是:东京将华南方面军隶属于大本营,而不再归中国派遣军指挥,理由是国际局势变化太快,华南方面军又处关键位置,直接归大本营指挥可达到所谓“针对局势神速用兵”的目的。

随后,在东京举行了陆军省和陆军参谋本部的联席会议,参加者包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次官阿南惟几(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8期,东京人)、陆军省军务局长武藤章、陆军参谋本部总长杉山元、次长泽田茂、作战部长田中新一。有两个变化:一是在陆军参谋总长的位置上干了九年的闲院宫载仁亲王离职,杉山元接替了他的职务;二是驻蒙军参谋长田中新一被调回国内,坐在了作战部长的关键位置上。

跟以前的会议不同的是,他们同时讨论了解决“中国事变”和出兵南洋两个议题。

鬼子高层最后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一直抵抗是因为对日本的实力估计过低,而且自身依靠外援。如果占领南洋,一可完全切断战略物资进入中国的通道,二可用那里丰富的资源充实日本的国力。一年前的1939年秋,日本就遭遇经济困难。早在1938年6月,为解决枪支不够用的问题,军部就下令把军校所有教练用枪都收集起来运到中国前线;三可以把对无法解决“中国事变”而出现的抱怨化为取得南洋新胜利后的兴奋。只是,兴奋能持久多久呢?在这个秋天,日本人不去想这个问题。

9月还发生了一件事。

9月27日,在外务大臣松冈洋右的推动下,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在柏林缔结了同盟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