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昆仑关(1939年11月~1940年2月) 围点打援(第5/8页)
确定敌情后,有参谋建议尾随日军,从后面袭击,但部队长们认为跟鬼子打运动战没把握,要打最好以逸待劳,因为抢东西去的鬼子必然还会顺着原路返回,到时再设卡阻击,把握更大一些。
韦云淞说:“就是这意思。”
其实,就在去龙州抢东西的日军出发前,一个南宁当地人已禀告今村均,说最近将有十万中国军队反攻昆仑关和南宁,其中包括中央军第5军。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情报。今村拿到情报后,两肩扛着大脑袋思忖了一会儿,觉得这只是中国军队虚张声势,因而仍坚持把及川旅团的主力派向龙州。
再说去抢东西的及川旅团长,他分兵两路,以第11联队一部奔袭龙州附近的镇南关,主力则下饺子似的跳往龙州。
第11联队长名字充满坚果的味道,叫山县栗花生。名字虽卡通,但干起事来有板有眼。这种有板有眼,说的是日军在执行作战任务的过程中,在时间上掐得极准。
12月21日傍晚六点,两路日军同时完成作战任务,一路占领龙州,一路占领镇南关。
在龙州,及川果然发现大量军需物资,还真有点堆积如山的意思。
占领龙州和镇南关的前一天,及川接到今村均从南宁发来的急电:“中国军大举反攻,昆仑关守备部队处于被围歼境地。”电报里,有点麻爪的今村告诉及川,留一部守备龙州,主力立即返回!
及川显然很财迷,他是怎么做的呢?第一时间只放回去一个大队,主力继续在龙州清点缴获的物资。缴获了什么?也确实丰厚:汽车100多辆、汽油58万加仑、电解铜和铁棍各2000根、铅180吨、锡近7吨、钨钢1吨,还有大量军服和棉被。
及川窃喜之际,12月23日,今村又一道电报打来,叫他必须尽快把主力带回南宁,所有缴获物资全部就地销毁!
这道命令听得及川肝儿疼:全部销毁?那么多战略物资啊,真的是堆积如山啊。
但现在如山的是军令。
从今村叫及川立即回援这一点看,在这次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太少,使用时捉襟见肘。第5师团当然是王牌,但再能打也只不过是一个师团。
及川旅团主力在12月24日清晨出发,开始往回折腾。
关于军需物资的事还没完。在这件事上,日本人疏忽了,情报工作没做细。
日军在龙州缴获并销毁的那一大批军用物资,所有权并不是中国军队的,而是美国人的。也就是说,美国人刚把物资运到边境城市龙州,还没来得及卖给中国军队(当时中美在中越边境的贸易通常采取以物换物的方式),就被日本人缴获了,随后又被销毁了。这事儿有点麻烦。军队惹的祸,最后需要外务省出来收拾局面,所以日本的很多外交官特恨军部的人。事情还能怎么解决?那边是美国人,赔钱了事吧。
几天前的12月20日上午十点,旅团长中村正雄带着两个大队的步兵外加炮兵共计两千多人向昆仑关进发了。
道路本来就难走,刚过五塘,道路开始崎岖,中村心里一紧,就真有几发从天而降的炮弹落在队伍中。
果然有伏击!
现在,主动权基本上都在中国军队手里,疲于应对的是日军。
打仗这件事,主动出击和被动应战有天壤之别。中国军队在整体实力上属弱势一方,如处处防守,只能加倍扩大这种弱势。所以说,最佳作战思路,是在局部握紧拳头,主动砸向对手。就算砸不倒他,也叫他犯点心绞痛,这点儿礼物第5师团不妨就收下吧。
现在需要强调的是,杜聿明第5军“围点打援”,“打援”的部队表现好于“围点”的部队,换句话说,邱清泉在这一战中的表现比郑洞国和戴安澜出色。
打埋伏战,情报准确是关键。
那边,中村带部队刚一出发,这边,邱清泉就得知了。
中村带人从五塘向六塘转进时,感觉越来越不好。因为他面前的山路越来越窄。走着走着,日军发现已进入类似峡谷的地带,而且这峡谷很长。中村仰头往上看,心里一哆嗦,想:这里真是设伏的绝佳之地。就在中村想到这一点时,密集的枪声已响彻山林,手榴弹雨点般从两侧的山上落下来。读过《三国演义》的中村,立即想到了华容道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