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继续抗战(1939年3月~1939年10月) 烽烟再起(第11/11页)

与此同时,塔儿湾一线终日枪炮声不息。

镇守该线阵地的是钟毅(黄埔军校南宁分校1期,广西扶绥人)第173师的一个旅。

大战前,旅长梁津(黄埔军校4期,广西靖西人)命令士兵在丘陵上伪造工事,再在工事前一定距离处挖散兵壕,并于壕中斜挖避弹坑,并在每个伪造工事的两翼修建机枪掩体。

战斗开始后,藤田进指挥第3师团以每天6000发炮弹之量轰击阵地,但多打中伪造工事。随后,冲锋时,失去警惕的鬼子放弃疏散阵形,而使用了密集阵形。梁津集中所有机枪火力,完全把日军压制在阵前,后者伤亡惨重。日军攻右翼不成,转攻中央阵地,受挫后再攻左翼,枪声终日不停。

无计可施的藤田进下令动用瓦斯,中国守军阵地渐失。

第84军抗击起来激烈,溃退起来同样令人惊讶。凌压西回忆,随县一失,“致使全军凌乱奔跑,一泄几百里,停脚点竟超过战区指挥部后方甚远”。

随县之后,枣阳亦失,李宗仁命汤恩伯、孙连仲两集团军南下截击向北迂回的荻洲立兵第13师团,一度使其不能自如。不过,藤江惠辅第16师团在左翼的包抄给中国军队造成大麻烦,李宗仁司令长官部被迫由樊城向鄂西北的老河口转移。

后来,在中国军队的反击下,枣阳失而复得,日军退守随县。

随枣会战在正面战场上具有特殊性,它确定了一个会战模式:从1939年春开始,非特殊情况下,日军发起一次会战,时间上通常在半个月(不包括反转回程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粮秣弹药的补给就会出现问题。会战结束后,日军往往撤回原驻地,两军随之恢复以前的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