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线有战事(1938年7月~1938年9月) 一座富金山(第4/7页)

从密集度上来说,富金山对决是武汉会战中日军伤亡率最高的一次战役。

虽然越过了富金山,但第13师团垂头丧气。那位亲王本来想叫荻洲立兵一个人在大别山搅动,但看此情景后,似乎是没戏了,于是只好把在沿途负责警戒的第16师团也放在了大别山的进攻中。第10师团那边虽然情况好些,但也配属了第3师团,准备攻取重镇信阳。

由于阴雨连绵,日军漫长的补给线更成问题,幸好当初征调了五六百艘船只,于是转而沿淮河运输。尽管如此,到9月20日之前,日军上岸的辎重,以弹药来说,也只够打一个月的。药品也开始奇缺,一线部队的药品只能空投,怎么辨别哪支部队需要呢?士兵们在地上排成“药”字,供日军飞行员辨认。

孙连仲手下田镇南第30军在9月16日退出商城,与宋希濂第71军联手拉起小界岭防线(麻城福田河镇,鄂豫两省交界处)。这一防线是阻击江北日军向武汉攻击的最重要防线。宋、田两军在小界岭守备中配合得极好。在最激烈的沙窝一线,日军进攻一路,必遭两面夹击,第16师团一直到10月9日才占领部分阵地。此战中,日军炮兵几乎失效,一直被中国军队的8门苏式野战重炮及4门15厘米口径榴弹炮压制。由于日军的“三八式”野炮射程比苏式战炮短,所以只能在转换炮兵阵地中推近发射,而在推进中又遭中国军队火力封锁。

川军孙震的部下放弃罗山后,重镇信阳暴露出来,但胡宗南第17军团已经布防了。但奇怪的是,日军迟迟不向信阳进攻,这叫胡宗南有些晕。他担心日军沿罗山到宣化店的公路,直接越过大别山,攻入武汉北面的孝感、花园火车站,在那里切断平汉线,所以他叫部队立即封锁罗宣公路。后来,通过一个日虏才知道了他们没向信阳进攻的原因:日军情报做得非常细,事先已得知在信阳布防的是蒋介石嫡系胡宗南的中央军,而且有一支坦克部队,外加独立炮兵团,这个阵容叫日军有些含糊,担心伤亡过大,所以没敢贸然进攻。

胡宗南往往叫人一言难尽,因为你也不知道他是优秀还是平庸。

现实中他确实又是蒋介石最器重的黄埔学生。既然如此,必当有过人之处吧?但无论是抗战期间,还是后来,这种明显的过人之处都很难寻找。从这个角度说,蒋介石在用胡宗南上是失败的。有人会说,人才都在那里放着,就这些人,不用胡宗南用谁?就抗战初期来说,中日战力悬殊,用谁对一次战役来说结果都差不多,只是一个能守3天和能守5天的区别。理儿倒也是这个理儿。但尽管如此,胡宗南还是有叫人不爽的地方,在不少方面他比不上汤恩伯,或者说,他没有汤恩伯可爱。

当时胡手里握有中国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杜聿明的这个部队有5个团,本来是由军委会直辖的。为在豫南鄂北拦截日军南下,蒋介石把这个师拨给了胡宗南。向信阳集结的部队,看到公路上行驶的中国坦克后都很兴奋。但后来在使用这个师和独立炮兵部队时,胡宗南尽可能地让他们围绕着自己的部队转,这叫其他参战部队愤愤不平。

在信阳一带,这支机械化部队发挥的作用却不大。

不是说中国的坦克比日本的坦克落后(实际上日本的轻型坦克非常不经打),而是整体协同上没使用好。这跟战场情势有直接关系。坦克当然是那个时代很厉害的东西,因为首先会对敌人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对中国士兵来说是这样,对日本士兵来说其实也是这样。问题出现了:抗战之初的战役,都是日本军队进攻,中国军队防守,而坦克这种武器,完全是进攻性武器,只有在进攻时作用才能发挥。况且,坦克作战需要步兵协同,对中国军队来说,步兵的布置与节奏常会被日军打乱,这样一来,即使坦克部队在局部有可能发起进攻,也缺乏步兵的跟进,孤军冲入日军阵地,而被日军炮火打坏。

在信阳,胡宗南军团主力第1军跟日军第10师团冈田支队打了一仗。

胡宗南本来想包抄冈田两翼,但不料第10师团主力在筱冢义男率领下很快前来增援,部队右翼遭日军袭击。

为支援胡宗南,蒋介石叫军委会从湖南把驻留在那里的炮兵第15团调往河南。本来胡宗南这边已经有炮兵第11团了,对重炮不足的中国军队来说,像炮兵第11团、第15团这样的独立炮兵部队,是军中绝对的王牌,团长是相当于师长的,像炮兵团长出身的彭孟缉等人后来都成为蒋介石身边的骨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