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1937年7月~10月) 太原沦陷(第5/8页)
说起刘峙,早年在蒋介石麾下,也算是员悍将,在历次跟反蒋势力的内战中,差不多都所向披靡,表现十分之抢眼,毕竟在黄埔军校当过老师,教的就是战术。有人甚至说,中日战争爆发前,他是蒋战将中的首席。是不是首席不重要,重要的是战争爆发后,刘峙在华北的表现。
战争爆发前,蒋介石搞国防战备计划时,除了华东南京、上海和杭州三角地外,北方的战备重点放在了郑州、开封、徐州和海州(连云港)一线,而刘峙当时是河南省主席,所以这个区域的战备一直由他在负责。
关于刘峙开战后在正面战场的表现,以前人们著书立说,通常评价为“长腿将军”,说他在日本人的进攻下,跑得最快,国土丢得最多。所以,在我们的印象里,刘峙俩腿就一直比别人长一截儿。多少年过去了,有人说,得换个说法了,咱重新发现一下这位蒋的首席将军。于是,赞誉又来了,说刘峙其实还是有两下子的,于是叫他重新复活。实际情况呢?
作为防守华北平汉线的主将,刘峙把部队主力放在涿州,自己则坐镇保定,叫孙连仲等人在这之间连布了三道(良乡、固安、门头沟)防线。按刘峙的想法,这三道防线至少得跟日本人周旋个把月吧?实际上这三道防线一冲即溃。
1937年9月14日,两翼的钉子都砸进去了,谷寿夫和土肥原贤二分别指挥第6师团、第14师团开始从中路突击涿州,第6师团从正面打,第14师团迂回到涿州南面,去切中国守军的退路。这种战术是日本人经常玩的,中国军队很吃这一套,总觉得一旦腹背受敌,那么这仗就别打了。所以没两天涿州就沦陷了。
一道道防线成了软糖。刘峙有点头大。他发现:在日本人的冲击下,自己好像已经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了,跟日本人打,到底跟冯玉祥什么的打中原大战不同!于是慌忙跟保定行营主任徐永昌、参谋长林蔚、守城主力第52军军长关麟征(黄埔军校1期,陕西户县人)、第52军第2师师长郑洞国(黄埔军校1期,湖南石门人)等人开碰头会,碰出的结果是:节次退出河北战场。
在正面战场的河北省,当时确实存在着一个涿州、保定会战,但后来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总结抗战各战役时,却一直回避这个会战,甚至不承认有这样一个会战,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这个会战打得一点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没有。作为指挥这个会战的主将,即使考虑到当时的中日战力,刘峙本人也不能说一点责任没有。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刘峙在平汉线没汤恩伯在南口打得好。
抗战中,有人一战成名,也有人一战就栽了,前期的刘峙,后期的蒋鼎文,是两个代表。
就这样,9月24日,日军第6师团攻占了保定,10月8日第14师团又攻占了石家庄。
板垣第5师团正在山西转悠,本来是在右翼策应平汉线中路的日军,但由于一路上势如破竹,造成了另一个事实:离太原越来越近。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建议立即兵取太原。寺内寿一虽官运亨通,但自己基本上不会打仗,他这个司令官,一切都靠参谋,既然冈部建议了,他也就批了:打太原?是个好主意。
华北最大的会战太原会战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展开了。
1937年9月初,日军攻占了天镇——山西、河北、内蒙古交界,山西之北的屏障,此战直接导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第一个高级将领因“擅自撤退”被枪决。
守天镇的是阎锡山第2战区的第61军,军长李服膺(行伍出身,山西崞县人),也算阎锡山的亲信了。按老阎的想法,要在大同搞个会战,依靠在平绥线上的节节抵抗,把“疲倦的日军”引到大同,然后把杨爱源(第6集团军)和傅作义(第7集团军)的部队全放上去,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所以他叫李服膺在天镇守一周,消耗日军的战力。
李服膺第61军,一共有7个团,人手很紧张。他在天镇外围放了4个团,从天镇到后面阳高,放了3个团,其中天镇1个团。由于手里的兵力不多,李服膺没留预备队。多少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无论兵力怎么紧张,在打仗时,作为机动部队的预备队必须留出来。而李服膺却冒了个大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