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1937年7月~10月) 庐山召集令(第5/8页)

蒋介石这个声明一出,庐山谈话会的调子就给定住了。

因为事态危急,所以蒋介石7月20日就下山返回南京应对局势去了,没参加接下来继续进行的谈话会。这一天,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也下了山。

国共谈判中,一度因改编后的中国共产党军队的领导权问题陷入僵局。最终蒋介石作出重大让步,不再坚持向中共军队派出政训主任和师参谋长的要求,也就是说同意这支军队由中共独立领导和指挥。根据国共所达成的协议,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两党合作,一致抗日。

在北平南苑遭受日军最猛烈攻击时,庐山谈话会第二期开幕,参加第二期谈话会的主要是一些学界名流。第一期谈话会的人,有的下山了,有的还留在庐山。汪精卫、胡适、张伯苓、蒋梦麟等人还没走,继续参加第二期谈话会(按计划,举行三次谈话会,但因形势紧迫,第三次没举行)。

军事委员会顾问蒋百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7期,浙江海宁人)参加了第二期谈话会。

现在,说起抗战,很多人都在谈蒋百里,因为他最先提到“持久战”。喜欢锦上添花是我们的毛病,所以在推崇蒋的文章里,不惜凭空杜撰,最有代表性的是,说蒋百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成绩优秀,跟其他中国留学生力压同期的松井石根、真崎甚三郎、荒木贞夫、本庄繁等人,夺了天皇所赐军刀,后来日本人觉得没面子,于是作弊把真崎等人往前塞,就这样越说越没边。

松井石根、真崎甚三郎、荒木贞夫、本庄繁是第几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9期,毕业年份是1897年。这一年蒋百里多大岁数呢?15岁(1882年出生),还在中国待着呢。至于夺天皇所赐军刀什么的,更不靠谱,因为天皇只赐给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学生军刀(前6名,所谓军刀组)。锦上添花不是这样添的。蒋百里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没的说,但远不是野史疯传的第9期,而是第17期,这一期日本那边最有名的是东条英机。

蒋百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又到欧洲第一强国德国学习军事,有了这样的经历,回国后当了中国陆军最高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后来又代理陆军大学的校长,从此子弟遍天下。

蒋百里属于职业军人,有着极其敏锐的判断力。举个例子:“一·二八”事变时,蒋百里正在上海,后来曹聚仁在《蒋百里评传》中这样回忆:

有一天,那是“一·二八”战后的第三天,2月1日。他和我们在一家咖啡馆喝茶,翻开那天上海版的《每日新闻》,头条新闻是日本陆相觐见天皇的电讯。他沉吟了一下,对我们说:“2月5日早晨,会有日军一师团到达上海参加作战了。”他何以这么说呢?他说日陆相觐见天皇的意义是报告日军正式出战。依日本当前的运输能力,三天之间,可运输一个师团的兵力:4万战斗兵及其装备到上海,所以他估计这一师团5日可以投入战斗。果然,“一·二八”战役,日军的第一场反攻是从2月5日开始的。

1933年,蒋百里以私人身份访问日本,转了一圈后,他就预言:未来几年内,中日间必有大战!回国后,他多次提醒蒋介石应该开始备战,随后以军事委员会顾问的身份参与国防计划的制订。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蒋百里提出“持久抵抗”的战略(唯有长期抗战,才能把日本拖垮),认为中国肯定是有办法的。蒋百里又依据在日本的见闻以及多年来对日本民族、社会、政治、文化和军事的观察,写成了《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文章结尾处,将军这样写道:“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

在庐山,蒋百里在为军官训练团的学员们训话时,叫大家作好跟日本进行全面战争的准备。

说起军官训练团,1937年夏天只办了2期,到8月底,学员们就提前毕业了,因为他们必须从庐山直接奔赴抗日战场。

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联想着那一个个下山的身影,总有一种令人难以说清楚的悲怆。那些影像重重叠叠,军、师一级的,有第26军军长孙连仲、第14军军长李默庵、第51师师长王耀武、第98师师长夏楚中、第11师师长彭善、第36师师长宋希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第2师师长郑洞国、装甲兵团司令杜聿明;旅、团一级的,有独立第20旅旅长钟松、第11师第66团团长胡琏、第51师第306团团长邱维达、第51师第153旅旅长李天霞、第98师第294旅旅长方靖、第29军219团团长吉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