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本人的满洲梦(1926年12月~1936年12月) 九一八事变(第5/13页)

石原的计划虽然狂妄,但他本人不是一个莽撞的人,为防万一,他通过个人关系联系了日本驻朝鲜军。那里的司令官是林铣十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8期,石川县人)。石原当然没去搭理林大将,也搭理不上,而是跟林的参谋神田正种(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3期,爱知县人)进行勾搭,鼓动神田,一旦沈阳有变,驻朝鲜军得过境帮忙。神田这小子当下表示:小意思。只要关东军敢动,驻朝鲜军就敢动。至于林司令官的工作,由他来做好了。

石原,你敢动吗?

石原、板垣动手前,土肥原贤二被调到关东军沈阳特务机关长的位子上。这位板垣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来沈阳前,正在天津搞一个谋略,想把一些北洋系老人新手拉拢在一起,组个反蒋反张小团体,后来虽然没搞成,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学良的11万东北军精锐被调进了关内。九一八事变之后,土肥原得意地称:把东北军忽悠进关,是他的一个杰作。实际上,纯粹是瞎猫碰到死耗子,那时候他还不知道石原要闹事。

正在这时候,东京派人来了。

东京当然不是聋子,也不是傻子,从内阁到军部都密切关注着海那边的动向,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听说那里的年轻人要“闹一闹”的消息。首相若槻礼次郎在那嘀咕,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则直接在内阁会议上质询陆军大臣南次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6期,大分县人):有这种事吗?

南次郎说:没,没。

南次郎当时认为,动武时机还没到。但对那边的情况他又不摸底,于是跑到陆军参谋本部,跟总长金谷范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5期,大分县人)商量对策。这两位大将都出身大分县,是老乡,在军中被称为“大分阀”。最后,两个人决定:叫建川美次过去看看,如果关东军在搞谋略,那么建川部长将担负着“劝阻”的任务。

建川?

对,一个长得像村长似的矮子(身高一米五左右),就是派中村去画地图的那位,他刚从陆军参谋本部第二部转到第一部,也就是作战部。一眼看上去,建川的外貌给人一种憨厚老实的印象,实际上此人有一套,外号“顾问”,因为做过最大的陆军小团体一夕会的指导。

建川借道朝鲜去中国,后来被认为是故意耽误时间,给关东军留出动手的机会。实际上,对日本军人来说,经朝鲜去中国是常见的,未必是建川通过路线来搞名堂。但这样讲,也并不是说建川这老小子就一点都不知道关东军参谋在搞的谋略,对这件事,首先他不反对,其次嘀咕其成功概率。

总之,1931年9月15日,建川“村长”从东京出发了。

建川离开东京前一天,日本陆军政变狂、参谋本部俄国课课长桥本欣五郎给石原、板垣连发三份急电,要他们提前动手。桥本此时已知道石原将在近期起事。

桥本饰了一个“友情出演”的角色。

后来,据花谷正“爆料”,说他们的行动计划,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的同僚中,桥本欣五郎知道95%,建川美次和中国课课长重藤千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8期,福冈县人)知道90%,永田铁山知道85%,陆军省军务局局长小矶国昭(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2期,山形县人)和陆军参谋本部次长二宫治重(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2期,冈山县人)知道50%。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和参谋长三宅光治一无所知。这是怎么算出来的,而且如此精确?显然,花谷正有些显摆自己主谋的位置了。

得到桥本的电报后,9月15日晚上,在沈阳特务机关,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召集花谷正、今田新太郎、三谷清、川岛正、小野正雄、儿岛正范、名仓梁共九人开会。这里的主人土肥原去哪了?在东京,正向军部报告“中村事件”的解决进度。事件发生后,处死中村的关玉衡团长被东北军藏了起来,日本方面的交涉一直没什么成效。

此时最心里打鼓的,倒是后来以自己参与事变为荣的花谷正,他说:要不先停下?

今田新太郎说:别呀!他嚷嚷绝不能就此罢手,必须在建川到来前动手。

石原不动声色,实际上也有一丝犹豫了。板垣突然没了主意。就这样,吵吵了一夜,也没拿出个统一意见。散会前,板垣叫住石原,问他到底准备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