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和装备(第5/6页)
在翼骑兵早期的战斗中,基本的战斗单位是支队(Huf),每个支队由若干个连队编成。这种编制方式是沿用波兰旧日的战术。每个支队的规模大小不等,可以从150骑到1500骑——取决于作战地区的规模。传统的支队在战斗中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每一部分在战斗中将同伴放在最前,后面的扈从排成两队。17世纪30年代后,经过多次与瑞典的战争,波兰军队部队的编制也开始向西方学习和靠拢,支队的称呼也逐渐被团(Pułk)所取代。团的指挥官称作团长(Pułkownik)[23],在队长中选拔一人。不过团最初也是战术单位而非常设编制,每个团可能由4~10个连队组成。团的名字最初由团长的名字命名,后来改为用地名命名。随着小队规模的减小、扈从装备的更新,到18世纪初一些扈从已经和同伴们一同被编入阵型的最前排了,这让一部分贵族们感到不满。在战斗中,仆役会到阵地后面列队,各队队伍前会立有相应的小旗(Znaczek)。仆役们的主要工作是为冲锋回来的骑兵们换马换装备(特别是长矛)以为下一次冲锋做准备,并且收容照料伤员。偶尔也会有比较擅长用兵的统帅(如霍德凯维奇)拿他们用来当疑兵,伪装成援军。此外在某些极其危急的情况,也有将仆役投入战斗的事情。
![]() |
![]() |
![]() |
| ◎ 翼骑兵的破甲剑。 | ◎ 翼骑兵的马刀。 | ◎ 波兰骑兵的阔剑。 |
根据当时一些人〔斯塔洛沃尔斯基(Starowolski),1648年〕的描述,翼骑兵是战场上的全能兵种:“如果需要,翼骑兵放下长矛,就会变成手持阔剑和手枪的黑骑兵(Reiter)[24];脱下铠甲,就能作为轻甲骑兵;如果国王或者统帅要求,他还可以下马变成重甲步兵。”不过,这种评价恐怕有所过誉,毕竟翼骑兵是一种装备复杂且昂贵的兵种,如萨克森亲王莫里斯就认为,虽然翼骑兵有很多优点,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军队里大车上的负担。现在很多人认为,翼骑兵在日常的战斗中并不发挥作用,这种昂贵的军队只有在最重要的决战关头才会被派上用场。
如果时间充裕,通常战斗之前会在营地里进行一场弥撒。做好战斗准备的翼骑兵通常在距离敌人100米处发起冲击。冲击前,队长会下达一系列口令,做好冲击的准备。冲击过程中,翼骑兵至少要经历敌军一轮射击。波兰史学家认为,翼骑兵可以在冲击过程中转换队列,开始冲击时队列较为松散,在冲击过程中慢慢集中起来,最终达到“膝盖碰膝盖”的紧密队形,这样可以减小火器造成的伤亡。但是西方则认为翼骑兵在冲锋过程中,全程都保持紧密队形。在跑完冲锋路程一半时,根据队长口令,连队会放低长矛至矛尖大致和马耳齐平。和西方骑士不同,在冲锋过程中,翼骑兵的长枪后端不是在腋下夹紧,而是放在一个特制的皮制套筒(Tok)里,这个套筒一般用带子系在马鞍上。随着逐渐靠近敌人,翼骑兵的冲击速度会越来越快,队形也会越来越紧密,最终以雷霆万钧对敌人阵地产生巨大的冲击。据当时人描述,翼骑兵在冲锋时,“他们从飞扬的尘土中冲出来,马蹄声如同上千名铁匠同时敲打铁锤”。而且,翼骑兵在战斗中往往不止攻击一次,而是多次反复冲击,直到敌军完全崩溃。面对紧密的翼骑兵连队和如雷的马蹄声,遭到冲锋的敌人受到的心理冲击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一些西方史学家对于翼骑兵的杀伤力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翼骑兵的长矛质量太轻,对于轻甲的哥萨克人、土耳其人还有一定杀伤力,但是对于重甲的西欧军队,翼骑兵难以造成很大的杀伤。他们指出,翼骑兵的冲锋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恐吓,通过翼骑兵的冲锋撕裂敌军阵容严整的方队,然后由跟上的其他部队完成对敌人的粉碎。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事实支撑——事实上在1627年,一名穿着甲胄的瑞典上校在和翼骑兵的对阵中,至少承受了3次翼骑兵长矛的冲锋并幸存了下来——但是波兰人仍然倾向于认为,翼骑兵本身不仅能够冲破敌人队列,他们本身就可以造成大量杀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