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大逃亡(第5/6页)
对美食的贪婪使他们走上了不归路。正当这些刽子手大吃大喝的时候,没留神主家的仆人从后门逃走了。巧合的是,这位仆人碰上了一队与弗朗索瓦会师的士兵,当时他们在巴黎城西50英里的杜勒克斯(Dreux)城建立了基地。带队的是弗朗索瓦的两个手下,和纳瓦拉王后颇为要好。这队士兵听到仆人的控诉之后,他们决定施以援手。玛戈写道:“于是,他们迅速前往那所房子,正当国王的人将托里尼推上马背时(这样才好在过河时淹死她),士兵们闯进院子,手握刀剑,大喊:‘刺客们,你们要是敢伤这位女士一根汗毛,你们就死定了!’一边说着,他们发起进攻,和国王的人打在一块,托里尼刚才还胆战心惊,此刻喜出望外。”纳瓦拉王后感激地写道,为了保护托里尼的安全,士兵们将其护送到杜勒克斯,在那里,她将“受到我弟弟的保护,像我一样受人尊敬”。
玛格丽特认为,太后对暗杀托里尼一事并不知情,事实似乎确实如此。国王亨利比起兄长查理更会保守秘密不让凯瑟琳知道。而且,太后显然不会同意这个计划,她已经在尽力破坏国王和弟弟之间的关系。弗朗索瓦一到杜勒克斯就发表了一份声明,在声明中,他没有提及自己因长期不得提拔而产生的愤恨,只表示自己愿为人民福祉考虑。他特别提到,由于苛捐杂税,人民已经不堪重负,而这些税款只是“中饱某些人——尤其是外国人的私囊,这些人独揽了国家重要职位……我眼见国家的创伤日渐严重,自己人处境日益艰难,诸侯、贵族、教士、市民和中产阶级都寄希望于我们,希望我们联合起来,救万民于水火……我们决定放下个人安危,逃出囚笼,拯救人民”。他在声明中显得深明大义。
不过,宫中上下一致认为,弗朗索瓦不过是想要回本属于自己的荣耀和财富,他是国王的弟弟,在王位继承权上仅次于国王本人。既然亨利16岁时就被任命为中将,为何弗朗索瓦20岁时也没能当上中将呢?还有,查理在世时,亨利曾是安茹公爵,那是法国最重要(也是最富有)的封地,为何同为亲王的弗朗索瓦却只能当上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本身不是胡格诺派,但如果他能用上新教徒提供的资金和军力以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利,他也愿意支持信仰自由。新教徒的军力不可小觑。孔代亲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德意志募兵。据说,到了春天,他已经召集了30,000人的军队——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用以进攻法国。
即使是国王亨利也没有财力维持这样一支大军,因此他明白,自己必须向受到轻视的弟弟作出让步,否则将会失去王位。虽然凯瑟琳年事已高,体态臃肿——当时她已经56岁,体型富态,胡格诺派甚至将军中最大号的火炮命名为“太后”——但她还是愿意担任调停人,她来往奔波于阿朗松公爵的大本营和王宫之间。为了保护国王,太后几乎答应了弗朗索瓦的一切条件。凯瑟琳知道弗朗索瓦和玛格丽特之间的关系,决定让玛戈也参加交涉,以确保事情顺利。但结果不如人意。命运(更准确地说,是复仇)从中作梗:1575年11月1日万圣节,瓜斯特被杀死在巴黎的住所。
天明之后,这桩罪行公之于众。巴黎编年史家皮埃尔·德·勒斯图瓦在日记中记录了此事,根据他的说法,瓜斯特当时正躺在床上读书,突然一群人闯了进来,领头的是一个蒙面人。受害者大吃一惊,准备拿起放在床边的武器自卫,但不幸错拿了枕头。这件武器显然对刀剑不起作用。瓜斯特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头脑清醒,他在临终之前认出凶手是维托男爵(Baron of Vitteaux),此人对瓜斯特早已心怀不满。[29]
但是,痛恨瓜斯特的人为数众多,很难相信凶手只有维托一人。这位编年史家认为,这次事件的幕后主谋是弗朗索瓦,他是为了报复瓜斯特在宫中对阿朗松公爵的公开羞辱。同时,人们也知道玛格丽特对瓜斯特也非常痛恨,谣传她和内韦尔公爵夫人都是帮凶,借维托的手除掉了瓜斯特。不过,也有传言说这次事件并无政治背景,而是一场情杀——维托受雇于瓜斯特一位情妇的丈夫,他虽然向国王效忠,但可不愿意将自己的妻子和国王的奴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