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谁当其罪谁其贤 第六节(第3/10页)

他要真能做到这个地步,那他就不是韩宝,而是韩信了。

太阳挂在西南的天空上,但冬天冷日的光芒,对由北向南进攻的宋军,并未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只是令得正缓缓逼近辽军中军大阵的威远军,更加刺眼。

一色的枣红马,偏暗红色的战袍,还有那火红色的战旗,在韩宝的眼中,那全是不祥的鲜血凝固后的颜色。身边那些部族属国军的大小头领,脸上的惊疑惧怕之色,完全不加掩饰,这让韩宝心中更加忧虑。

真正到了这一刻,韩宝发觉自己心中比预想的要平静。

或许,是因为自己已经竭尽所能的做过了所有的尝试,此刻,韩宝心中,甚至没有多少苦涩的感觉。更不用提失落、绝望。

他依然从容的调动着兵马,在耶律乙辛隐的协助下,组织齐射。他冷静的下达命令,严令前排的骑兵们稳住阵脚与宋军对射。一面又安排兵马,准备从两翼包抄。

即便结果无法改变,但韩宝也绝不会放弃。

如果终究要输,那也要尽其可能,令宋军付出最惨重的代价。

然而,他身边并非全是值得信赖的袍泽。

当他的命令下达时,虽然那些部族属国军都勉强领命行事,但拖拖拉拉的消极抗命,离开韩宝之后嘴里的抱怨,已经开始出现。每个人都用一种抱怨、提防甚至敌视的目光看着别的部族,有些目光中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为何是让我们去送死,而不是他们?有一些不那么明显,但却更加阴险叵测——这一万多人马中,也有不少过去颇有宿怨的部族。

这些蛮夷的鼠目寸光,有时候是无可救药的。

明明同在一条船上,当这条船即将沉没时,他们想的往往不是同舟共济,反而是趁机对过去的仇家落井下石。

为了镇压他们蠢蠢欲动的愚行,自耶律乙辛隐以下的辽军将领,不得不大声严厉的喝斥他们,而这换来的,却是更加怨恨的眼神。

这一切都收在韩宝的眼底,但是,即便明知是饮鸩止渴,他也别无良策。这个时候,任何言语,皆无意义,利诱威胁,反而只能招致轻视。

但这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这些部族属国军靠不住是早已知道的事,若非如此,宋军兵力也不过只是略占上风而已,他麾下要是有三四万契丹骑兵,就王厚那点兵力,岂敢如此肆无忌惮的追击,甚至主动进攻?

所以,事到如今,也惟有这个办法。

中军之中,他与耶律乙辛隐合计起来,还有五千宫分军,部族属国军虽多,却是一盘散沙,有这五千人马押阵,足以震慑住他们,令他们暂时不敢有所异动。不过,韩宝却已经没有兵力去支持左翼的耶律亨、萧垠。调部族属国军不仅成不了事,反而可能会引发祸变;若从手中仅有的五千宫分军中再抽调人马,兵马少了无济于事,兵马多了,中军便会镇压不住。

两害相权取其轻,耶律亨与萧垠只能靠自己了。而他能做的,便是在左翼战败之前,驱使这些蛮夷与宋人战斗,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流血。

因此,此刻韩宝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投到了战场的中部。

威远军采用的是一种常见的骑兵战术。

骑兵以三列冲锋!

贾岩将要冲锋的数千骑兵排成三列,率先向辽军发起了冲锋。

骑兵之间的对决,战法万变,非止一种,但若两支骑兵确定在一个固定的战场对战,尤其是眼下这种缺少回旋空间的战场,那么率先发动冲锋的一方,不免便要占到一些便宜——战马先跑起来,自然能先达到较高的速度,而这速度又会转化成冲击力,虽然这点优势远谈不上决定性的,但两军交战之时,总是能占一点便宜,便要想方设法去占这一点便宜,这不仅是因为胜势往往是由一点点的小便宜累积而成,也是因为这种小便宜,会对交战的将士,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到士气。

道理是易于明白的,但无论是耶律乙辛隐还是韩宝,此时都无法令那些部族属国军先于宋军发起冲锋。

“杀!”

宋军喊杀声震天响起,近万骑身着红色战袍、骑着枣红战马的骑兵,仿若在雪地上蔓延的烈火地狱,以一种令人疯狂的速度,向着背水列阵的辽军燃烧了过来。过了一小会儿,在身后数千宫分军刀箭的威胁之下,辽军中军大阵中的部族属国军,才终于催动着坐骑,张弓搭箭,冲上去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