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山河百战变陵谷 第四节(第12/22页)

每个人都在讥笑田烈武的用兵。如今宋辽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已远非昔日可比,许多辽军将领都知道田烈武的履历,“公人将军”的浑号顷刻间传遍辽营。一个自“公人”出身,只指挥过一个营的营将,靠着南期皇室的信任才有了今日之地位,这种贵幸之辈,不经常都是无能的代名词么?不管田烈武平日名声多好,但众人都相信,他在军事上至少是存在着明显而致命的缺陷的。

连耶律信都不免对田烈武的指挥才能产生怀疑。田烈武真的了解这个阵形的精髓么?他真的掌握他麾下每支军队的战斗力么?不顾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只知道依样画葫芦的布阵的平庸将领是很常见的,田烈武的表现看起来实在很象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的分兵、主动出击,尤其是他所布的阵形,那是耶律信无法抗拒的诱惑。若能迅速而果断的击溃田烈武,既使宣武一军在萧岚那儿得手,耶律信也可以趁胜在他们回河间的路上阻击他们。那时候他对宣武一军将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一旦尽数歼灭南期右军行营的这几支大军,他能算不能顺势夺取河间府,也已经是将战局翻盘了。

右军行营若全军覆没,王厚的侧翼将受到严重威胁,焉敢再追击韩宝?

那时候何畏之将不再是一个问题,他的那几万人马,不可能防守这么宽的地带,若王厚不迅速撤兵的话,耶律信完全可以自河间进入深州,直接出现在王厚的身后……直到这天早晨醒来之前,耶律信便连做梦也没有想过,居然还会有这么好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在他几近承认失败之前,有挽回一切的希望。

但这能是战争。

国力强大的一边未必一定是胜利者,甚至掌握着战略优势的一方,也未必一定是胜利者。战争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在一个所有人那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颠覆性的机会。

抓住这个机会的人,就能创造奇迹。

人们事后诸葛之时,会相信那是“必然”的。而身在局中的人,却都会感谢上苍赐予的好运。

耶律信没有如何犹豫,便集结起了他所有的兵力。

如果他要发挥大辽骑兵的长处,战场显然在滹沱河的南边平原之上,更加合适。

河间与肃宁相距不到五十里,至滹沱河北流还要更近一些。

但是,自从离开河间府的城门开始,由田烈武、张整所统率的云骑军与铁林军,便变得小心翼翼。在行军的同时,保持着体力与队形,避免士兵掉队或损失辎重,直到午时许,田烈武的这两万几千名士兵,才终于抵达河间府西北二十里许的一座村疃。

这村疃距离连接肃宁的一座石桥不过十余里,原本十分富庶,甚至还有一个草市,但此时已经荒无人烟。这数月以来,田烈武也屡次亲自出城观察敌情,对这一带的地形早已了若指掌。他知道这座村子与石桥之间,有平整的大路,也有废弃的田地,大片的地带,只有小片的树林与一些小河点缀其间。总体来说,这将是一个不错的战场——从斥候的报告来看,耶律信看起来已经决定接受他的挑衅了。

斥候们没有发觉辽军前去增援君子馆,辽军先是不急不徐的在滹沱河的北边调动着,然后,在田烈武的军队快要进入这座村疃后,辽军才开始慢腾腾的过桥。但宋军刚刚进入这个村庄,还汉来得及休整,辽军的一支三百骑的前锋,便已抵达了村子北面的一片小树林边上,觑视着宋军。

这虽然只是个小伎俩,但耶律信将时机掌握得如此恰到好处,不能不令田烈武暗暗叹服。他心里面非常清楚耶律信打的是什么主意,除了不想让宋军得到更多的休息,最重要的,是他不肯留给田烈武变阵的时间。

走到这座村疃为止,宋军那不是普通的行军队形,而是以一种随时可以战斗的阵形列阵行军。田烈武知道吸引耶律信过来的是什么,他这个骑兵在前、步兵居后的阵形,几乎受到所才参军的一致反对,连张整也不以为然。甚至田烈武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但是,想要确保吸引耶律信,这是田烈武认为唯一可靠的办法。

如果连己方的将领都不信任这个阵形,那就一定能对耶律信形成足够的诱惑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