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安汉当年一触龙 第六节(第5/6页)

也就是说,人心是支持封建的。

而这支持封建的“人心”中,更不知又多少,其实是为了小皇帝考虑。而这潜在的力量,更让高太后时时想起韩忠彦那日的谏言。

虽然高太后对要如何处置韩忠彦还拿不定主意——若韩忠彦说那些话时,旁边还有任何一个大臣,又或者,韩忠彦此后将这些话泄露出半句,高太后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贬到岭南甚至南海去。但事情却并非如此,韩忠彦是密对时直谏,而事后又极得体地对封建之事不发一语。高太后既感慨语韩忠彦的忠直,而韩忠彦又是她素所亲信的大臣,但另一方面,她也不想就这么轻易放过他——敢如此放肆地对她说出那些无父无君的话来,若再不敲打敲打,岂非形同纵容?

但无论如何,她心理却也明白,韩忠彦说的话,皆属逆耳忠言。

韩忠彦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站在她的立场,为她考虑的!

只有让雍王成为手握实权的一国诸侯,才能真正保全他的性命。惟有如此,才是长久之策。

高太后心里已经相信韩忠彦所说的。

在那一日之后,她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动摇。

她开始更加主动地关心封建之事。

高太后并不着急,即使下定决心要将雍王封建到南海,亦不必急匆匆地,尽管宫中、朝野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她还是想等一等。

如果要封建的话,她便要更加了解南海诸岛的形势,以便将两个儿子封个好地方,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她不能排除朝中会有人借刀杀人,将雍王封到一个环境恶劣的封国,然后哄骗她少派兵马护送。而她亦不可能随便赏给雍王过多的东西,那样会招来无谓的攀比与非议。所以,只有她了解真实的情况,才能做出适当的判断。

此外,她也想借此机会,看看朝中大臣的“人心”。臣子们有时会掩饰自己的动机,但若赞同封建者与反对封建者不断地争吵,那许多真相,就难以掩藏。究竟哪些大臣心里是站在六哥一边的,她一定要心知肚明。

最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理由便是,到目前为止,宗室之中,依然没有任何一个人出来支持封建!

只有沉默者、反对者。

在高太后看来,宗室的态度亦十分重要。她不想让宗室们哭哭啼啼带着满腔怨恨上路,她也不想看到宗室们闹出什么难以收场的丑剧来,更重要的是,如果当真没有宗室支持封建,那所谓的“封建南海”,必将以失败告终。而她,将成为赵氏的罪人。

她宁愿耐心地等等,如果最终没有宗室支持,那她宁愿谨慎一些——在她死之前,将两个儿子封建了,便足够。

想到这里,她在心里摇了摇头,颇有一些支持封建的大臣,是将宗室当成一种累赘,但那绝非她之本意。她倒宁可养着这些宗室,安安分分地共享太平。

清河等了一会儿,见高太后没有进一步的示意,便在奏状上批了句“降付都堂”,然后放到一边,又取过一本奏状来,看了一眼引黄,禀道:“这封是石相公奏状,引黄言前次奏事,议及与西夏议和之事,未决,石相公请凡夏使所请诸事,其中册封秉常、复赐国姓、许秉常每岁遣使祭祖、朝廷设官照看其祖坟、允两国互市、遣归愿归夏之党项贵人、互派使节,朝廷均可以允诺;朝廷要求秉常诸事,则当包括西夏当奉大宋正朔,用大宋年号,称臣,划定边界,约束边臣诸条。取进止……”

“与西夏议和之事吗?”高太后心不在焉地反问了一句。

“是……”清河应了一声,却听高太后又说道:“此非急务,待改日内东门小殿再议不迟……”

“那……”清河正待询问是否要将石越的奏折留中,高太后却已又吩咐道:“你且先念那些和封建有关的札子吧。”这是她眼前最关心的事。

“是。”清河一面答应,从书案上翻出一堆奏折来——这早都是分门别类了的。她拿起最上的一本,方要念,又听高太后说道:“亦不必念得那么详细,不论赞成也好,反对也罢,理由总是那几个,你只管告诉我谁是支持,谁是反对就成。”

“是。”清河答应了,拿起第一本,看了一眼引黄,一面禀道:“这一封是签枢章惇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