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 第四节(第6/7页)

“丞相有何良策?”赵顼也觉得意外。

“西南之兵不熄,朝廷财计便不得不靠增发交钞维持。而益州之乱,正源于用人不当。将领无能,不止累死三军,还拖累了朝廷。陛下试想,西南夷所居,不过弹丸之地,以王师百战之余,岂有屡战屡败之理?臣的主张,还是请陛下用王厚、慕容谦为将。若其不效,臣愿与之同罪!”吕惠卿一次一次地加码,增大赌注。

“陛下,军国大事,不可儿戏。”文彦博这时再也无法坐视,嘶声道:“吕相公将一路之安危,系于区区二将身上,若果真有何万一,便诛吕氏全族,又于事何补?臣以为,要平定西南夷之乱,还须三管齐下。一面朝廷要发兵征剿镇压,一面要暂停熙宁归化,招抚分化西南夷,除此以外,还要善择益州路牧守,以防祸起萧墙。益州之乱,非徒用兵可定者。请陛下三思!”

赵顼凝视文彦博,道:“朝廷不是已经用王介甫做观风使了么?太傅以为王厚、慕容谦不可当大任么?”

“枢密会议以为林广是宿将,可当大任。”文彦博固执道。

赵顼苍白无血色的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石越、李宪都以为王厚、慕容谦可当重任,连郭逵亦觉二人为可用之材,奈何惟太傅难之?”

皇帝这话中,隐约便有质问之意了。文彦博勃然变色,嘶声道:“陛下用臣为枢密使,奈何又不肯信臣之言?”

赵顼心中亦觉恼怒,默然良久,终于忍耐下来,道:“朕非不信太傅。然此事久拖不决,非国家之利。”

“便请陛下除林广益州经略使,此事一言可决。”文彦博亢声道。

赵顼又沉默了一下,问道:“太傅,若用林广,多久可平西南夷之乱?”

“陛下既开西南之衅,奈何这时反而急功近利?军机万变,谁又能预测期限?然若以林广为将,必不至于败军辱国。”文彦博顿了一下,又道:“王厚、慕容谦非无能之辈,然臣所忧者,正是上位者急见事功,二人到底年轻,急欲取悦陛下,到时不仅坏了国家大事,还将自己也毁了。”

但文彦博的话,却不是赵顼想听到的。皇帝的目光转向吕惠卿,吕惠卿不待皇帝发问,便道:“陛下纵以为臣不知兵妄言,然石越、李宪、郭逵辈,岂得说其皆不知兵么?”

赵顼移开目光,缓缓闭上眼睛,似乎是在小憩,似乎又是在沉思。过了好一会,才睁开双眼,沉声道:“朕意已决——便召王厚、慕容谦为将。让他们先到京师来,朕要亲自见见他们。”

“陛下圣明!”吕惠卿连忙顿首颂道。

文彦博却默然不语。皇帝明明已经疑心他以党争坏国事,他还有什么好说的?

“唐康、田烈武的案子,也要一气结了。”赵顼仿佛想在这一刻,处理掉所有悬而未决的事情,“太傅与丞相怎么看?”

“臣理当避嫌。”文彦博冷淡地回道。

吕惠卿心情极是畅愉,只是皇帝到底还病着,他却不敢表露出丝毫,仍然是小心谨慎的模样。待皇帝的目光移到自己身上,方回道:“此事臣已累章论之,其实便是清议舆论,到底还是同情者居多。臣以为,这桩案子,不宜再争论下去,朝廷如今正在用人之际。孙默虽然判决了,然论法亦有恩自上出,陛下有特赦之权。此事凭陛下圣裁便可!”

赵顼心里想要的便是圣裁,吕惠卿所言,正合他心意。其实此事已经有政事堂的支持,朝廷上的官员,以人数而言,到底还是主张轻罚的居多。只不过清议可畏,赵顼亦不得不晾上一晾,以免过于刺激了反对者,万一闹出个给事中三驳出来,那才是毫无必要的大麻烦。但他还是假意想了一下,方道:“朕意以为,可黜唐康为大名府通判,令他去河北协助吕公著;李浑罢职编管,亦足为惩戒;田烈武罪轻,降一两级,闲置几年便可。至于高遵惠,实则功大于过,但亦不赏,平调益州做提督使。卿可与政事堂诸公商议,若以为妥当,便以政事堂的名义结了这案。”

他分明已经定了下调子,却还要展示公正,让政事堂去“商议”,一面还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若是如此处分后,舆论清议接受了,自然是皇帝英明;若是舆论清议激烈反对,板子自然打到政事堂屁股上。皇帝依然是公正的最高裁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