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励精图治 第七节(第5/7页)

双方都希望杨遵勖的态度能够明朗化。现在杨遵勖已经被耶律伊逊封为楚王、北枢密使,而在耶律浚这面,也已经是宋王、北枢密使。与此同时,从西夏到宋朝,都不断有使者来往于西京大同府,游说杨遵勖归附,西夏太后开出的价码是代王、中书令、都统军;而赵顼的许诺则是排名第一的泰宁节度使、中书令、世袭卫国公。但是无论怎么样,杨遵勖就是不肯表态,只是操练士卒,征集粮草,勤修武备。若非觉得过于不可思议,简直让人怀疑他也想插上一脚,自己做辽国皇帝。

而大宋国内,三年一度的大比也拉开了序幕。赵顼一面下令边境修缮守备,监视辽国的动向,同时下令诸作坊大批量生产霹雳投弹,军器监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一面不得不暂时转移一部分目光,来关注省试的公平进行。但是最让赵顼关注的,却还是苏辙与石越共同提出来的一个庞大计划,这个计划说到底,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从黄河以北诸路、四川移民五十万丁(户)至荆湖北、南路,广南东、西路。整个计划分五年进行:第一年移民五万丁(户),主要是荆湖北路南部地区;第二年移民十万丁(户),主要是荆湖北、南路;第三年移民十万丁(户),主要是荆湖北、南路、广南东路;第四年移民十二万丁(户),主要是荆湖北、南路、广南东、西路;第五年移民十三万丁(户),主要目的地荆湖北、南路、广南西路(包括崖州)。如此,第一年的移民计划,最低投入是三百万贯;第二年、第三年则是六百万贯;第四年是七百二十万贯;第五年是七百八十万贯。这个计划中,还包括军屯的计划,计划在五年内,调拨十五万被裁汰的厢军,进驻四路。

二、交通网计划:第一步修葺沟通南方各主要城市的官道、水道;首先当然是修葺从汴京到广州的官道;以及建设几个海运港口;然后再从衡州修葺一条通往桂州、邕州的官道,从潭州修一条通往洪州的官道,以及修葺京南西路的官道,加强汴京与四川的联系等等。整个计划中,主要官道、水道、港口的修建,就有三十余条,其总费用高达数亿贯!而且这不是全部的计划,凡小城市、小水道的建设,沟通,都详列名目……全部计划执行完毕,需要七十年至一百年。平均每年的投入,不低于五百万贯!

三、建立传驿网。遍布全国的传驿网将分为官办与民办两个系统。

赵顼被这个计划彻底给吓住了——每年由本不宽裕的国库投入至少一千万贯进行如此庞大的开发计划,而且要持续五年,五年之后,每年还要往上面投入至少五百万贯!赵顼最初的一瞬间,觉得这个计划简直就是疯狂。他存下来钱,是为了开疆拓土的!如果这样花下去,又能经得住几下花?五十万移民计划如果成功,自然每年带来的税收也有二三百万左右,但是相比要花掉的钱,这点收入实在太缺少诱惑力了。除非按照惯例,强行征发民夫,那么国库倒的确不要为止花掉一分钱,或者按两税法的基本精神,“量出为入”,增加税额?——赵顼绝不想成为亡国之君,如果果真那样做,绝对是亡国之前奏!

赵顼觉得整个计划,唯一让他心动的,就是让厢军去军屯。按着石越的计划,十五万厢军的军屯,每年为国库增收一二百万贯,绝对不是难事。而且还能省掉对这部分厢军的开支,一进一出之间,相差就达到四五百万贯了。赵顼的确很赞赏这个想法。

但是对于这个计划,石越似乎另有一套理论。赵顼想起了那天石越与司马光在他面前的辩论……

“陛下,臣坚决反对这个计划。这根本就是引导大宋走向亡国!”司马光一如既往的沉稳,但是语气却是无比的坚定。

“陛下,臣却以为这是大宋真正繁荣必须付出的投资。”石越虽然针锋相对,但是语气始终保持从容。他似乎不愿意激怒司马光。

“隋炀帝的确为大唐的繁荣打了基础。所谓为王前驱,便指今日之事。如今国库每年的收入,虽然也有一亿贯、石、匹,折算成铜钱,约合六千万到七千万贯,但是开销用度惊人,尽管陛下即位以来财政好转,但每年能够节余的钱,也不足六百万贯。这些节余,要防备边境之用度,灾害之发生。若按苏辙、石越的建议,则所有节余全部花掉尚且不足。若是一年,或者还可以勉强节约,但是整个计划,短则五年,长则七十年甚至一百年,国库如何承担得起?如此,按例朝廷不得不增加税收,然而百姓的负担已经很重,如何可以再加税?且修路开河,是强征劳役?还是雇工进行?强征劳役,则有官逼民反之虞,陈胜吴广之事,指日可待!若是雇工进行,则国库又从哪里去找出来这笔钱?朝廷处处要用钱,臣以为这等事情,不如留待后世去做。”司马光的分析,让赵顼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