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价值”(第3/3页)

所谓“粉碎反革命逆流的斗争”,指的就是不久前平息的“四五”事件。在那次事件中,各界群众于清明前后在天安门广场大规模聚集,悼念周恩来,却遭到当局的残酷镇压,照片里的人物即为在这次镇压中建立了“功勋”的几位积极分子。然而吊诡的是,随着中国政局的突变,仅仅过了一年多,“四五事件”即获平反,照片上的人物则成为了共和国历史上“最短命的英雄模范”,其平息“四五”事件的“功绩”,也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段并不光彩的记录。

苏珊·桑塔格在论及照片与绘画的不同时,曾经说道:“一张照片所拥有的灵气和一幅绘画所拥有的灵气之间的真正区别在于与时间的不同关系。时间的破坏性对绘画有不利作用。但是部分照片的内在意味,以及它们的主要审美价值源泉恰恰在于时间作用于它们所发生的变化,在于它们脱离原作者意图的方式。在时限足够的情况下,许多照片确实获致了一种灵气。”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上面这张照片“脱离原作者的意图”,呈现了另外一种价值。

有句成语叫“欲盖弥彰”,有些老照片所显现的价值,大可以之来诠释。1949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有关民国社会的日常状态,有关抗战正面战场之种种都成为禁忌,被人为遮蔽。随着近些年的国共和解、两岸交流,大量客观记录民国日常生活(见图四)和正面战场的老照片被披露出来,令人耳目一新,有些照片更在拍卖场上以不菲的价码成交。

图四 曾经陌生的民国影像:1948年,运行在沪宁线上的豪华列车。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民国社会及正面战场从来就没有被遮蔽过,相关的照片可以随意呈现,到处都能见到,就像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那样被大张旗鼓地宣传,上述这些老照片的珍稀性难免会大打折扣,自然也就没有了现在这样的价值,没有了今天一经面对即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强烈震撼。

我们通常说,经过了岁月积淀的照片才有意思,而这“意思”不是别的,正是后来历史的演变所赋予、所附加于照片的那些价值。

当然,如果这些有“意思”的影像,又恰好附着在了收藏家们所钟情的那张“承载了诸多光学、化学工艺的老相纸”上面,则就再好不过了。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