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民国(第3/3页)

然而,就是这样一些颇具超前性的现代企业管理举措,在后来的岁月里却一度成了宋棐卿“调和阶级矛盾”、“统治工人阶级”的罪行。这张照片则在1960年代的“阶级教育展览会上”,被当做“用宗教麻痹工人阶级”(当年用作“展览”时,写在照片背面的文字如是说)的罪证,被公开展示。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图四 1940年代,天津东亚公司公教信友协进会的唱诗班在排练。

民国几十年,除了抗战前有过几年的相对和平时期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动荡与战乱之中,这无疑给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战乱与动荡并不就是民众生活的全部,即使身处战乱中,老百姓的日子照常得过。战争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百姓的生活,却无法使它中断。这两幅照片(图五、图六)均拍摄于1948年的长春。图五是竖立在长春街头的大幅新影片上映广告画,图六是在长春一间酒吧登台表演的鼓手。

此时国共内战方酣,长春已处在解放军几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不仅十几万国民党守军与外界的联系逐渐中断,一般百姓的出入,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一场空前的饥馑正一步步逼向这座城市。生活在长春城里的人们,已不止一次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但这并不妨碍最新的美国大片一部接一部地上映,而架子鼓手一旦登台演出,还是西装革履,头发依旧梳理得丝毫不乱,专注地沉浸在自己敲出的鼓点里……

从照片上看,架子鼓手的家什似乎过于简陋了,只有一面大鼓、一面小鼓,外加一个立镲,然而相对于远处隐隐传来的炮声,这里发出的,却是属于市井的、民间的音符,传递着平民大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图五 1948年,竖立在长春街头的新影片上映广告画。

图六 1948年,长春市一间酒吧里一位登台表演的鼓手。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