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杂著卷一(第3/11页)

云桨山人诗序代季师作

自韩愈氏有言:“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音易好。”欧阳公效之,亦称“诗必穷而后工”。后之论者,大率祖述其说,以谓宫音和温,难于耸听;商音凄厉,易以感人。故盛世之巨公,其诗歌往往不及衰世之孤臣逐客;而庙堂卿相,例不能与穷巷憔悴专一之士角文艺之短长。数十年来,人人相与持是说而不变,所从来久已。

芝昌尝究观诗教之终始,窃独以为未必然也。郑氏所撰三百篇谱,大抵成周盛时贤人有位之作为多。东迁以降,王迹既熄,诗亦替矣。西汉苏、李,东汉班、张,号为能诗,亦当两京全盛之日。李唐之世,词人百辈,累迹而兴。然世所称为四唐者,虽愚者亦知有初、盛而贬中、晚。盖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国家鼎隆之日,太和充塞,庶物恬愉,故文人之气盈而声亦上腾。反是,则其气歉而声亦从而下杀。达者之气盈矣,而志能敛而之内,则其声可以薄无际而感鬼神;穷者之气既歉,而志不克划然而自申,则瓮牖穷老而不得一篇之工,亦常有之。然则谓盛世之诗不敌衰季,卿相不敌穷巷之士,是二者,殆皆未为笃论已。吾师长白宫保相国光辅圣主二十余年,智深而量远,果决而闲定。暇日以所为诗二册见示,芝昌受而读之。简肃清夷,不名一能。篇帙不繁,而行役之作,扈从之章,生平政绩,略备于斯。抑有诗史之遗意。其于六朝、唐、宋诸家,若合众金以融一冶,而铸为重器。观者但知器之良,而忘其所采为谁氏之金也。于时皇清承平已二百祀,重熙累洽,遐迩提安。跂行喙息之伦,莫不茹仁践义,时会可谓极隆,而吾师入总百揆,出领三辅。门生故吏,吐哺延接;天宪出内,曹司百事,手批口答,日以百计。而乃从容挥斥,时从事于吟咏,若行所无事者。才分之优绌,什百千万,如此其远也。观吾师所际之时,与夫诗之所诣,而后知曩之宗韩欧之说者,亦所谓察其一,未睹其二者哉!

读既竟,因附陈微义,识于简端,用质知言者焉。道光二十有七年九月某日,门人季芝昌谨序。

课程十二条 道光二十二年在京日记

一、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五、读史。丙申年购《念三史》,大人日:“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日:“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补侍讲缺呈请谢恩状 癸卯八月初四日

新补翰林院侍讲、充四川正考官曾国藩为呈请代奏,恭谢天恩事:

八月初三日,接到知会,转准吏部咨称:七月十五日奉旨,曾国藩准其补授翰林院侍讲,钦此。

窃国藩楚省菲材,山乡下士。西清待漏,惭四术之多疏;东观校书,尤三长之有忝。本年三月初十日廷试翰詹,猥以芜词,上邀藻鉴。列置优等,授翰林院侍讲。沐殊宠之逾恒,俾迁阶以不次。旋于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充四川乡试正考官。温纶再捧,寸衷之惶悚弥深;使节初持,万里而驰驱未已。乃复荷高深之宠,俾真居侍从之班。愧屡沐夫鸿施,曾无坠露轻尘之报;惟勉勤乎蛾术,益凛临深履薄之思。所有国藩感激下忱,理合呈请代奏,叩谢天恩!谨呈。

保守平安歌三首 咸丰二年,在湖南湘乡本籍作

第一、莫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