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家诗钞卷二(第7/16页)
○识度。陈沆曰:山河、功名、战争、慷慨,谓平定燕秦之人也。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识度。陈沆曰:
此渊明自咏。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嗤:一作之。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稷下决疑,亦詹尹问卜之类。渊明不仕之志久定,姑托为访卜稷下之辞耳。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识度。前六句,公自咏。后四句,叹趋时附势之人。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首阳、易水、伯牙、庄周,陶公之志事可见矣。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识度。两晋立国,本无苞桑之固,干宝论之详矣。末二句,似追咎谋国者之不臧。
杂诗十二首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落地为:一作流落成,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落地为兄弟,言随处相逢皆兄弟也。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日月还复周还复周:一作有环周,我去不再阳。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此篇亦感兴亡之意。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不知老”句贯下六句,谓自少至老,只在一丘一壑之中,与亲戚子孙相聚,正与“四海”句相反。末四句,谓死后纵有空名,而生前冰炭满怀,已不胜其苦矣。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去去转欲远,此生难再值难:一作岂。倾家持作乐持:一作时,竟此岁月驶。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涂渐就窄。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素发在头,若标识然。前涂渐窄,犹云来日渐短也。
代耕本非望代耕,禄也,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以应阳。政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既失其方,则寒馁乃其理也。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巅。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飧。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渊明未尝有远行之役,似因故国已亡,譬若远行在外,无家可归,托为之辞。后二首,亦有行役之感,不甚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