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九(第12/15页)

此后如洋人仍有要挟恫喝之语,曾国藩务当力持正论,据理驳斥,庶可以折敌焰而张国维。至备预不虞,尤为目前至急之务。曾国藩已委记名臬司丁寿昌署理天津道篆。其驻扎张秋之兵,自应调扎附近要隘,以壮声威。李鸿章已于五月十六日驰抵潼关,所部郭松林等军亦已先后抵陕。此时窜陕回匪,屡经官军剿败,其焰渐衰。若移缓就急调赴畿疆,似较得力。著曾国藩斟酌情形赶紧复奏,再降谕旨。日来办理情形若何,能否迅就了结?并著随时驰奏。

总之,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曾国藩总当体察人情向背,全局通筹,使民心允服,始能中外相安也。沿江沿海各督抚,本日已有寄谕,令其严行戒备。陈国瑞当时是否在场,到津后即可质明虚实。已令神机营饬令该提督赴津,听候曾国藩查问矣。将此由五百里各密谕知之。钦此。

臣查此次天津之案,事端宏大,未能轻易消弭。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惟有委曲求全之一法。臣于五月二十九日复奏折内曾声明,立意不与开衅。匝月以来朝廷加意柔远,中外臣民亦已共见共闻。臣等现办情形,仍属坚持初议,而罗酋肆意要挟,卒未稍就范围。

谕旨所示:洋人诡谲性成,得步进步,若事事遂其所求,将来何所底止,是欲弭衅而仍不免启衅。确中事理,洞悉敌情。臣等且佩且悚。目下操纵之权主之自彼,诚非有求必应所能潜弭祸机。此后彼所要求,苟在我稍可曲徇仍当量予转圜。苟在我万难允从,亦必据理驳斥。惟洋人遇事专论强弱,不论是非,兵力愈多,挟制愈甚。若中国无备,则势焰张,若其有备,和议或稍易定。现令张秋全队九千人拔赴沧州一带,略资防御。李鸿章前在潼关,臣已致函商谕,万一事急恐须统率所部由秦入燕。此时陕回屡受大创,若令李鸿章入陕之师,移缓就急迅赴畿疆办理,自为得力。英法两国水师提督,顷已均在大沽其请示国主旬日内当有覆信。法国若仅与津人为难,则称兵必速。若要求无厌,直与国家为难,则称兵较迟。李鸿章若于近日奉旨移军东指,当不嫌其过缓。

臣于洋务素未研求,昨二十一日眩晕之病又复举发,连日心气耗散,精神不能支持,目光愈蒙。二十六日崇厚来臣处面商一切,亲见臣昏晕呕吐,左右扶入卧内,不能强起陪客。该大臣已有由京另派重臣来津之奏。臣自咸丰三年带兵,早矢效命疆场之志。今兹事虽急病虽深,而此志坚实,毫无顾畏。平日颇知持正理,而畏清议,亦不肯因外国要挟,尽变常度。

朝廷接崇厚之奏,是否已派重臣前来?应否再派李鸿章东来?伏候圣裁。抑臣更有请者:时事虽极艰难,谋画必须断决。伏见道光庚子以后,办理夷务失在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遂至外患渐深,不可收拾。皇上登极以来,外国盛强如故。惟赖守定和议,绝无改更,用能中外相安十年无事,此已事之成效。津郡此案,因愚民一旦愤激致成大变,初非臣僚有意挑衅,倘即从此动兵,则今年即能幸胜,明年彼必复来。天津即可支持,沿海势难尽备。

朝廷昭示大信,不开兵端,此实天下生民之福。虽李鸿章兵力稍强,然以外国之穷年累世专讲战事者,尚属不逮。以后仍当坚持一心曲全邻好,惟万不得已而设备,乃取以善全和局,兵端决不可自我而开,以为保民之道,时时设备,以为立国之本,二者不可偏废。臣此次以无备之故办理过柔,寸心抱疾,而区区愚虑,不敢不略陈所见。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请留闽米存津片 同治九年七月初九日

再,保定铭军二千余人,张秋铭军九千余人,先后调集天津、沧州等处。李鸿章所部郭松林、周盛传等,旋当东来直境,荒歉之后粮食艰贵异常,军米一项,卒艰购办。淮军部众,率系南人,惯食大米。南方采买海船装运,节节为难。现在福建船局购办京米,已由前任台湾道吴大廷解运抵津。臣拟截留二万石,存储津郡,以济急需。合无仰恳天恩,准将此项福建运到之米,由天津拨留二万石,以为李鸿章军营及铭军全队之用。俾各军抵津,不以缺食为患。如此通融办理,于大局实有裨益。理合附片陈明,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