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五(第7/16页)

——谋浙之道,保广信之粮路,以守衢州,保徽州之后路,以攻严州。舍此二者,别无良策。臣已两次具奏在案。目下左宗棠驻扎开化境内。正月十七日,在篁岸获胜仗一次。二十日,在马金岭等处获大捷一次。即日进攻遂安等县,系从衢、严之间下手。惟徽州歙、绩二县,群贼又复麇聚,我方图入浙境,贼乃图犯江、皖。春夏间必战争不休也。湖州、海宁久无信息,鲍超围攻青阳未下,不能遽及宁国之境,又岂能遥通湖州之信?昨奉寄谕,垂念赵景贤饬赴福建粮道之任,朝廷爱才之心,薄海臣民,闻之生感。特无如音问难通,徒深忧灼!

——江苏军务,自宝山、奉贤、南汇、川沙失守后,上海已岌岌可危。至今月余,岿然幸存。盖发逆畏忌西洋,不敢骤树大敌。而目下情势,舍借助洋兵,亦实别无良策。臣于二十二日曾经附片具奏。上海僻处东隅,论筹饷为要区,论用兵则为绝地。假使无洋人相助,发匪以长围裹我,官兵若少而弱,则转瞬又成坐困之势;若多而强,则不宜置此无用之地。再四思维,不得所以保全之法,拟仍借洋人之力,开诚布公,与敦和好,共保人财。将来果派何军协同防守之处,应俟李鸿章到镇,陈士杰到皖,再行察看,奏明办理。

以上各条均系近日谕旨下问之件,有业经具奏者,有未及详陈者。理合一并胪举,仰慰慈廑,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遵议安徽省城仍建在安庆折 同治元年二月十二日

秦为遵旨筹议,恭折复陈,仰祈圣鉴事。

窃臣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奉上谕:“有人奏,咸丰三年贼陷安庆,并未据守。自周天爵等奏请改建省会于庐州,贼窥安庆元备,始图占踞,遂致全皖糜烂。查安庆古称重镇,若省会改于庐州,非惟于皖南鞭长莫及,亦距江较远,无从设防。今幸安庆克复,应将安徽省城仍建该府。并宜添设提督统辖水陆各营。其江西九江镇即就近归新设安徽提督节制。查福建、广东两省均设有水陆提督,现在江防较海防吃紧,可否于该二省内,裁并一缺,移设安庆,则兵饷均无须另筹等语。贼匪据有长江之险,以致江皖糜烂。现在安庆克复,亟应整顿江防。所称安徽省城仍应建于安庆,巡抚藩臬如前驻扎,并设立提督统辖水陆官兵,九江镇亦归节制,则声势联络,江防更为周密,均不为无见。即着曾国藩、彭玉麟、毓科就现在地方军务情形,悉心筹划,会同妥议具奏。至所请于福建等省裁缺以资移设之处,应俟该大臣等复奏到日,再降谕旨

等因。钦此。”

仰见皇上眷怀南服,慎重江防之至意。臣查安徽一省,跨乎大江。江以北四府、四州,江以南四府、一州。安庆府城处滨江适中之地,实为形势所必争。咸丰三年安庆城陷,江面悉为贼有,千艘往来,飘忽莫测,官军无一舟一筏可以应敌。周天爵等请以省城改建庐州,系属一时权宜,舍此亦别无自全之策。是年腊月,庐州复陷,官军屯于郡北定远一带,于是合肥以南之州县尽沦于贼。而皖南中隔大江,贼氛遍布,文告梗阻,巡抚不复能过而问焉。咸丰四年谕旨,令徽宁等属暂归浙江巡抚兼辖。廷臣因上疏,请仿前明南赣、郧阳之例,设立皖南巡抚。

文宗皇帝饬吏部核议,不设巡抚,而稍重皖南道之权,令其仿照台湾道例,专折奏事。另添皖南总兵一员。数载以来,皖南道一缺,例由两江督臣保荐。皖南之钱粮刑名不隶藩臬,奏报不归巡抚,俨若另为一省。而皖北抚藩等官,散处于颍、寿、临、淮、泗州等处,几无定所。公事废搁,号令纷歧。改建省城之弊,此其明证。现在安庆已复,江路疏通,欲办苏浙之贼,必自力图皖南始。欲办皖南之贼,必自守定安庆始。臣愚以为宜如原奏所请,安徽省城仍应建于安庆。巡抚藩臬如前驻扎。庶足以资控制,而一事权。

至所称设立提督统辖水陆官兵,江西九江镇就近归安徽提督节制一条。查水师、陆兵判然两途,犹耕织皆所以资生,而不能使一人而治两业。安徽寿春镇所辖,向系群捻出没之地。皖南镇所辖,又系万山丛杂之区。皆与江防毫不相涉。应请仍归安徽巡抚节制。江西九江镇所辖,如抚州、建昌等处,距大江六七百里,亦系陆路专政,应请仍归江西巡抚节制。该两省巡抚,向兼提督衔,均应遵守旧章,无庸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