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书札卷十六(第14/14页)

复毓中丞 咸丰十一年九月十六日

鲍军此次入江,驰驱甚劳,功绩甚伟。而阁下与司道诸君子供亿甚厚,情文甚周,足以感动将士之心。不特春霆军门心畅情怡,即弟此后凡有调度,亦更能指挥如意矣。

左太常以七、八千人驻防河口一带,与广信、玉、丰等三城为犄角之势,当可固东路之藩篱。但求今冬与明年江西全省常得安谧,清积欠以作士气,薄征敛以养民力,则东南大局当尚可支耳。

丁漕减价告示今日又专丁送小板七百张,大板三千张,请会印交司转发。前后共送去万张,如再不敷,即饬司道代刊代印可也。

复官中堂 咸丰十一年九月十六日

顷奉惠书,以弟忝附骥尾,晋秩宫衔,远辱奖饰,只增惭悚。舍弟谬邀殊恩,则由大疏夹片宏奖异常,以致叨窃非分,尤深惶惧。

寿州危急,钦奉寄谕,本应拨兵往援,以全大局。惟此间各军:舍弟庐江一军,现与四眼狗三河巨股相持,仅隔六十里,又有无为、巢县之贼两面窥伺;多公桐城一军,拟以全力进规庐州,为合图金陵之地,均难分拨。上游黄州、巴河各军如何分合,弟不深知。惟就鄂省藩篱言之,襄、樊须有一大支以防捻匪;德安须有一小支以防信、罗;英、霍须有一大支以防六安;桐、舒须有一小支扼守门户,俾多军得以放心前进。计现在鄂中兵力筹此四支,尚可敷衍。若进六安,力已似有不足,若进三河尖及寿州,力则更有不足。弟昨与多都护往返两信,已言鄂兵难赴六安。兹抄呈阁下与希帅一阅,即请二公议定:如鄂中能筹出一支劲旅,由霍山直出六安,则既与寄谕之指相符,又与多公之信相合,上之上者也;如其不能,霍山一支亦不可少,且须善守之将,免蹈余际昌覆辙。并请由尊处主稿,挈列敝衔复奏。至恳至恳!

复左季高 咸丰十一年九月十九日

援浙之兵不可少,弟虽至愚,亦自深知此义。惟敝处别无多军,公所知也。鲍公能战而方略实非所长,亦公所知也。春霆未赴江西之先,已与我订定只能救援南昌省城一带,即求仍调回江滨。弟与之约:极远不过打至河口而止。故渠至河口后,不待调檄之至,即径自引师回省。在春霆之意,盖虑一入浙境,则银钱、子药、米粮均无人应付也;冒暑奔驰,伤病太多,宜急回休息也;积欠太久,兵勇穷苦,宜急回索饷也;各营皆有船只在江,历年转运如意,且多有家眷,公私两便也。在国藩之意,即虑春霆一人浙境,面面皆贼,全无方略,四顾失措,不足救浙,适足害鲍也。故弟之调霆军由池州进宁国者,俯顺鲍意,水次转运者四分;保全江西,屏蔽饶、景者四分;进至宁国,掣分浙贼之势者,亦二分也。鲍既不能由衢州入浙,则东隅仅有阁下一军,仅此七、八千人,援浙保江不可得兼。故弟为舍浙守江之陋策,请阁下开重镇于广信、河口之间,极知以浙委贼之非计,特无可如何耳。若大力能毅然援浙,而又不至逼贼回窜江西,则请台旆竟为浙中之行,仍求蔽护广信、抚、建一路。若江西再遭蹂躏,则弟与阁下之饷源断矣。敬乞卓夺施行。婺源不撤防,景镇不留兵,所见自胜于弟。万余两之商,日内当报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