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一(第5/13页)

复李希庵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六日

接惠函并赐名马,感纫无似。凡受惠皆须即日申谢,惟受马宜略缓再谢。近日风气,马之上驷,必自珍秘,而以下驷应客,恐贤者或不免为习俗所移。今早试骑一次,诚有德骥之风,而无厌之求,更觊觎得一力骥也。

苏、常失守,杭州亦岌岌可危。东南大局,决裂至此,不知尚有何术可以挽回。国藩昨办一咨,咨两湖、江西各帅,兹抄稿呈览。应如何保全江、楚三省,以为恢复下游之根本,敬求阁下深思熟计,详细见示。此贼断非能成正果者。吾辈若同心协力,早作夜思,未必不可挽回于万一。大约勤字、诚字、公字、厚字,皆吾辈之根本,刻不可忘。而目前规画大局,御贼匪秋间两路大举之狡谋,则尚有非此四字所能救急者。现奉寄谕,饬国藩往援苏、常,盖不知苏、常已失也。鄙意楚军刻不能救援下游,且当竭三省全力御贼匪秋间之大举。如能于秋间两路大捷,然后有余力兼谋下游,目前实有不逮。尊意以为何如?

桐城乡间,此时尚有书可买耶。鄙人尝谓古今书籍,浩如烟海,而本根之书,不过数十种。经则《十三经》是已,史则《廿四史》暨《通鉴》是已,子则《十子》是已、五子之外管列、韩非、淮南、鹃冠,集则《文选》、《百三名家》、暨唐宋以来专集数十家是已。自斯以外,皆剿袭前人之说以为言,编集众家之精以为书。本根之书,犹山之干龙也,编集者犹枝龙护砂也。军事匆匆,不暇细开书目。阁下如购书,望多买经史,少买后人编集之书。为要。

复胡宫保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六日

昨夕奉寄谕,饬国藩援苏、常,尚不知苏、常已失,又未接王雪轩两次请援之奏,计日内当又有谕旨迭至。陈狗既定两路大举上犯江、鄂,我楚师似当竭五、六两个月之力,谋所以御之。若秋间能力挫凶锋,庶此后江、鄂可保,而江浙可徐图也。若不力固上游,而先救下游,则其祸必速而烈,惜无人抉明此机于九阍。公意以为何如?

复彭雪琴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七日

狗逆大举上犯之说,深为可虑。国藩咨请三省合防,抄稿呈览。若能得池州,则军驻池州,可与宁国一军通气。并可由宁国造战船出南漪湖,与外江水师两面夹攻。芜湖南岸之事,庶有转机。第恐韦部太单,不能破池州耳。

复官中堂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八日

接奉二十六日惠缄,敬悉一切。国藩菲才,又兼近日精力疲乏,何能当两江重任。惟苏、浙糜烂已极,自不能不闻命即行迅速南渡,冀徽、浙保全,贼不遽犯江西,犹当力固两湖、江西三省,以为恢复下游之根本。至安庆撤兵,恐桐城亦当同撤。不特前功尽弃。鄂之边防,亦属可虞。如有可以不撤安庆之法,敬求训示,国藩必谨遵行。固楚边即所以图两江也。

复胡宫保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八日

本日接官帅咨,知有署理江督之命,以菲才而兼之,近极惫弱,何以当此重任。然苏浙糜烂,自不能不闻命即行迅速南渡。大局仍当如鄙人前咨,固江西两湖,以为恢复下游之根本。侍进兵约分两路:沿江则池州、芜湖一路,傍山则徽州、宁国一路。若浙江不守,又当另添广信、衢州一路。此刻实无许多兵勇,奈何!

安庆一军,以不撤动为妙。一撤则桐城亦当撤退,不特前功可惜,即鄂疆亦良可虑。即侍在皖南,亦不能与江北通气。有何良策,不动安庆之军,敬求训示。至要至要。

安庆不得,终无克复金陵之理。故浅见不欲轻动安庆之师,此外筹饷有何方法,望详悉见示。

复胡宫保 咸丰十年四月二十九日

接二十七夜两次手教,并丁、汪两信。当此大局震骇之际,读二君信,为之气壮。应即抄一通于坐右,气馁时一为省览。

大缄未蒙详示一切,兹将鄙易条上一二:

——侍虽办两江之事,而前日咨商三省合防之局,仍不可变。固上游以为图下游之根本,一定之理也。江北、江南,总求呼吸相关。侍驻南岸,求阁下移驻宿松,相距较近,以便随时飞商一切。仍拟造渡船一百号。每号可载六七十人,置于东流,安庆之间,南北两岸有非常之警,则渡兵过江,互相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