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文集卷四(第5/21页)
书《仪礼·释官》后
侍郎胡君季临,重刻其曾祖王父朴斋先生所著《仪礼·释官》寄示国藩,属为识于简端。
余尝从《皇清经解》中得读此书,粗识崖略。先生治礼,崇信郑氏,而于郑说之歧误者,亦不苟为附和。如《燕礼》宜以膳宰为主人,而辨注释为宰夫者之非。司宫即《周礼》之宫人,而指注比于小宰者之失。左右正即仆从之官,若《书》之“左右携仆”,《诗》之“膳夫左右”。而证注中称乐正、仆人正者之谬。《特牲》“士有私臣而叹”,注谓“士无臣者之疏”,其说既允矣。至于曲证旁通,往往即一事而洞见本原。先王之制礼也,因人之爱而为之文饰以达其仁,因人之敬而立之等威以昭其义,虽百变而不越此两端。先生以为《士丧》、《既夕》二篇所言:甸人、管人、夏祝、商祝、冢人、卜人、隶人、遂匠之属,皆公家之臣来执事者也。又以为诸侯之官,其爵必降等于天子。圣人别嫌明微之意寓乎其间,使周之诸侯遵而守之,何至有僭越而置六卿称县公者?由前之说,则臣下之丧,君既临其小敛,又遣官助其百役,有若家人骨肉,怆恻缠绵。由后之说,则侯国之百职庶司,不敢毫发僭拟于天王。恩谊之笃如彼,名分之严若此。此皆礼之精意,祖仁本义,又非仅考核详审而已。
《仪礼》一经,前明以来,几成绝学。我朝巨儒辈出,精诣鸿编,迭相映蔚,而徽州一郡尤盛。自婺源江氏永崛起为礼经大师,而同邑汪氏绂、休宁戴氏震,亦皆博洽,为世所宗。其后歙县金氏榜、凌氏廷堪,并有撰述,无惭前修。
先生世居绩溪,与诸儒地相比、时相接。其入国史《儒林传》,列于江氏、汪氏之次,而哲孙培,又能绍其家学,著《仪礼正义》,荟萃群言,衷于至当。徽州为朱子父母之邦,典章文物,固宜非他郡所敢望。而胡氏世传礼教,故家文献,绵延无替,亦足使笃古之士低徊而兴慕也。
湘乡昭忠祠记
咸丰二年十月,粤贼围攻湖南省城。既解严,巡抚张公亮基檄调湘乡团丁千人至长沙,备防守。罗忠节公泽南、王壮武公錱等,以诸生率千人者以往。维时国藩方以母忧归里,奉命治团练于长沙。因奏言团练保卫乡里,法当由本团醵金养之,不食于官,缓急终不可恃,不若募团丁为官勇,粮饷取诸公家。请就现调之千人,略仿戚元敬氏成法,束伍练技,以备不时之卫。由是吾邑团卒,号曰“湘勇”。
三年春,平土寇于衡山,破逆党于桂东。其夏,粤贼围江西省城。国藩募湘勇二千、楚勇千人,罗忠节公辈率之东援。初战失利,营官谢邦翰、易良斡等殉难。湘勇之越境剿贼,将领之力战捐躯,实始于此。余闻而悼之,议立忠义祠于县城,祀湘人与于南昌之难者。
其冬,余奉命筹备舟师,乃募湘勇水陆万人。明年,率之东讨。岳州之役,陆兵败挫,虽旋有湘潭之捷,而湘士中熠。既而整军再出,罗公暨李忠武公续宾率湘勇以从。于是大隽于岳州,克武汉,下蕲黄,破田家镇,复江西弋阳,信州,宁州。又以其间由江还鄂,扫荡枝县,再克武昌省会。
咸丰五六年间,罗李湘勇之名震天下,而王壮武公与刘武烈公腾鸿,萧壮果公启江,暨巡抚蒋公益澧,皆提湘勇征战湖北、江西、广西、广东等省,所在有声。然罗公、王公、刘公遂以六七年间先后徂谢,而将士伤亡者滋益多。前所议建之忠义祠,规制隘庳,不足以严典祀。咸丰八年秋,国藩乃与李公具疏会奏,请立昭忠祠于湘乡,令有司春秋致祭。天子许之。吾邑军士,没有余荣已。
未几而舒城、三河之难作,李公殉节,部下死者殆六千人。国藩私忧。以谓湘中士气恐不复振。其后李公之弟勇毅公续宜,重辑部曲,转战皖北。张忠毅公运兰及唐总戎义训辈之师,转战皖南。而吾弟国荃遂以湘士克复安庆、金陵两省。蒋公暨杨公昌浚亦用湘人平浙江,伐福建。张忠毅公亦战没于闽。东南数省,莫不有湘军之旌旗,中外皆叹异焉。
其西北诸道,则提督刘君松山追逐捻匪于河南、山东、直隶,征叛回于陕西、甘肃,而按察使陈君浞防守山西。其西南诸道,则萧壮果公率师入蜀;而巡抚刘公蓉屡平蜀寇;总督刘公岳昭暨诸湘军,又自蜀而南人黔,西入滇。一县之人,征伐遍于十八行省,近古未尝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