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形成(第5/7页)

[63]由此不难看出,此时苏联已经和犹太巴勒斯坦代办处就英国结束委任统治后的一些事宜取得了一致意见。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讨论之后,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就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进行了表决。表决的结果是33票赞成、13票反对和10票弃权。大会最终以超过2/3多数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即联合国181号决议)。分治决议的主要内容是:①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应尽快结束,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委任统治国的武装部队应逐步撤离巴勒斯坦,并应尽快撤完,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阿拉伯独立国和犹太独立国以及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应于委任统治国武装部队撤退完毕后两个月内在巴勒斯坦成立,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10月1日;大会通过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到阿拉伯和犹太两独立国成立的时期,应视为过渡时期。②在委任统治结束后两个月内成立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和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犹太国的总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4%),阿拉伯国面积为1.12万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2.8%)。③圣地耶路撒冷及其附近郊区村镇(约15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由联合国管理,指定托管委员会代表联合国担负管理当局的职责。[64]

在表决过程中,苏联的立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斯大林控制了联合国5个成员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的票。如果苏联集团投反对票或者是弃权票,那么建立以色列所必须的2/3的选票就不能得到。尽管得到了苏联集团的支持,但是分治决议能否通过表决依然充满变数。此时美国政府的态度也对多数派能顺利通过表决起了关键作用。在联大表决前,“依照来自白宫的命令”,美国政府展开了一场全面的幕后游说活动。白宫和国务院高级官员直接参加了对一些国家的游说,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向一些原先对分治态度未定或反对分治的国家施加了各种形式的压力。例如,原先在联合国公开表示反对分治的菲律宾和海地迫于压力投下赞成票,美国威胁法国说如果反对分治就会终止对其援助,于是法国代表在距投票前不到两小时收到巴黎的指示:投赞成票。[65]在冷战开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时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反而在支持犹太人建国这一问题上形成了默契。

在分治问题上美国的反复和苏联的坚持

联合国巴以分治决议一通过,立刻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反对。阿拉伯联盟会员国(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于1947年12月8~17日在开罗召开了一次会议,发布了一项声明,宣称: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志,决战至最后胜利”。声明说,阿拉伯联盟已经同意“采取决定性的手段”,以防止巴勒斯坦的分治。[66]

分治决议在联合国刚刚获得通过,巴勒斯坦的阿犹双方立即陷入暴力冲突,冲突很快演变成一场全面内战,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非正规武装也开始介入。阿拉伯国家反对分治的态度非常强硬。1948年2月,他们向杜鲁门建议,如果联合国无法实施分治决议,而又无法提出能为双方都接受的替代方案,就有必要在一段时间内实行某种形式的托管。[67]

随着巴勒斯坦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美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也开始表现得犹豫不决。从本意上讲,美国也并不愿意看到巴以分治计划顺利实施,因为美国人担心这样会给苏联开启进入中东地区的大门。苏联势力扩展到中东地区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地位。

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1948年1月给国内发了一封长电报。凯南提出,美国应该改变其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政策,因为分治政策将为苏联向中东地区派驻军队提供方便。苏联军队将会被用来在巴勒斯坦地区维持秩序。苏军进入巴勒斯坦将有利于苏联政府在当地派遣间谍、开展宣传、颠覆当地的阿拉伯政权,并用所谓的人民民主政体取而代之。莫斯科在巴勒斯坦驻军则意味着苏联将从侧翼包抄希腊、伊朗和土耳其,并对美国在地中海东部的势力范围构成潜在的威胁。根据凯南的判断,苏联暗地里将会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提供武器,使得当地的混乱局势进一步加强。最后,凯南得出结论,巴勒斯坦分治计划有利于苏联实现自己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目标,该计划将动摇当地的非共产主义政权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