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苏联禁止捷参加马歇尔计划(第6/6页)

[111]

当天12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议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钟。但会议的主题不是讨论捷克斯洛伐克是否参加巴黎会议的问题,而是讨论在决议案中如何表述捷克斯洛伐克拒绝接受英法邀请这件事。捷共坚持以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友拒绝参加巴黎会议作为捷克斯洛伐克拒绝的基本理由,而资产阶级政党代表则坚持在政府公报中应写明,捷克斯洛伐克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在外部压力下做出的。会议开了一整天,双方争持不下,到了晚上精疲力竭的部长们终于一致通过了如下方案:“由于一系列国家都拒绝参加巴黎会议,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在这种情况下,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巴黎会议会被解释成旨在违反同苏联和其他盟国友谊的行为。据此出发,政府一致通过决定不参加上述会议。”[112]

7月12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团结束了对莫斯科的访问,在当天发表的公报中并未提及“马歇尔计划”的事,只是模糊地说,“双方代表讨论了与捷苏双边关系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这次会议显示了双方观点的一致,并通过了统一的决议案。”[1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由苏军解放并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按照捷克斯洛伐克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贝奈斯和马萨里克的设想,战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应该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在对外政治方面应该“50%面向东方,50%面向西方”,但在经济方面要保持同西方的经济往来,确保国家参与新的工业革命浪潮。这种战略设想存在的前提是反法西斯盟国的合作能维系到战后,而在战后美苏关系逐步进入冷战的情况下,这一设想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继联合政府政策在西欧推行失败——法共和意共被逐出政府——后,苏联对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变得更为审慎,而共产党并非占有压倒性地位的捷克斯洛伐克联合政府正是东欧战线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得到捷政府通过准备参加马歇尔计划的消息后,斯大林向捷政府下达了最后通牒,强令捷政府取消参加巴黎会议的决定。这一事实充分说明,苏联在东欧的军事政治存在是战后初期捷克斯洛伐克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为加强对东欧各国的经济控制,防范西方利用经济援助向东欧进行经济渗透的危险,苏联同东欧各国陆续签订了一系列经济贸易协定,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114]两年后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即独立于西方市场之外的苏东社会主义经济集团。

莫斯科禁止捷克斯洛伐克参加马歇尔计划是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发展道路的转折点。在莫斯科的帮助下,捷共在国内围绕经济发展观念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此后,哥特瓦尔德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坚持面向苏联和斯拉夫国家的方针,对内进一步推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用计划经济观念发展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苏东军事政治集团的“机床厂”。结果,使这个战前就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失去了参与新的工业革命的机会,并逐步落后于西方。在莫斯科的“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实现了经济发展道路的转轨,此后,无论是联共(布)中央,还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都把实现政治转轨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只是在实现的时间和方式上捷共同莫斯科存在着一定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