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3年苏捷条约的签订(第5/6页)
对苏英政府关于以上问题的三份往来照会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艾登所提的“未经事先协商和达成一致不得同欧洲各流亡政府签订涉及战后问题的条约”这句表述本身就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按照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果双方经过“事先协商和达成一致”就不排除可以“同欧洲各流亡政府签订涉及战后问题的条约”的可能性。按照英国政府的理解,就是不能签订涉及战后问题的条约,而苏联政府坚持的正是前者。双方的争执一直拖到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才得到解决。
与此同时,苏联就签订苏捷条约一事也采取了一些灵活手段。1943年8月22日,贝奈斯向博戈莫洛夫提交了苏捷条约草案,建议进行预先谈判。[34]9月30日,费林格致电贝奈斯说:“苏联政府同意您8月22日的建议,只是对条约草案作了某些修改,修改意见完全符合您的意愿。”[35]把经过苏方修改的条约草案同贝奈斯提交给苏联政府的条约草案相比较,核心变化是苏方在条约中加上了第三方(指的是波兰)加入该条约的可能性。[36]贝奈斯对这样的修改意见非常满意,因为他的三方条约思想已部分地得到实现,同时也满足了英方提出的贝奈斯莫斯科之行的前提条件。自然,贝奈斯没有意识到,强调“第三方加入的可能性”与三方条约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贝奈斯低估了来自英国方面的阻力。10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国务部长里普卡在同尼科尔斯会谈时,后者再次表示:“他们不反对苏捷条约的思想,而是反对现在就签订条约。”里普卡在解释贝奈斯的立场时论证说:“我们想通过同苏联签订条约来保障我们内部的独立,因为担心同共产党人对抗,这是其一。其二,通过吸收共产党加入政府进行合作可以消除这种危险,因为他们也要承担政府责任。”更让贝奈斯气愤的是尼科尔斯表示:“战争结束前我们不可能考虑英国政府发表承担边界问题的宣言。”[37]10月18日,贝奈斯打电报给费林格说,他不能去莫斯科签订条约了,因为担心“这会引起同英国的冲突,这种后果对捷克斯洛伐克来说是危险的”。[38]
显然,小国领导人的立场完全取决于大国之间的利益协调情况,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贝奈斯既不想加剧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分歧,又担心遭到任何一方的埋怨。1943年10月16日,斯姆特内同贝奈斯公开的、详细的会谈证实了这种情况。贝奈斯在分析围绕谈判出现的问题时说:“今天我明白了,苏联说的那些话是想把我控制在自己手里,这一切多么龌龊。他们不惜任何代价来迫使我签订条约;他们的打算是,如果我这样做了,那么,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我的关系也就彻底结束了,这样,我只能同他们打交道。”贝奈斯认为:“我们既反对英国也反对俄国”,因为“双方都在同我玩不诚实的游戏”。但是,贝奈斯承认,“从俄国方面来说,与英国相比,他们更为不诚实”,俄国人致力于“把形势弄乱,以便使他们的角色变得不那么明显”。[39]
10月19~30日,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如期召开。10月24日会议研究了关于盟国内部主要国家同小国缔结涉及战后问题的条约问题。出人意料的是,苏联同英美之间在苏捷条约问题上未发生什么争执。莫洛托夫在会议召开两天前已把条约草案送给了艾登和赫尔,艾登声明说:“熟悉了条约草案后,我感觉这是一项好条约,我对条约没有异议。”[40]似乎长时间制约条约签订的各种麻烦顷刻间化为乌有,这里令人感兴趣的是英国的态度为什么发生改变?通过对影响条约签订的各种因素和本次会谈记录详加分析后,可以做如下判断:第一,“波兰问题”始终是影响条约签订的核心因素。如果签订苏捷双边协定而把波兰排除,势必给波兰流亡政府的命运带来负面影响。而如今的条约中规定了第三方加入的可能性,丘吉尔所极力倡导的“波捷联邦”尚存在实现的可能;第二,莫斯科外长会议上明确了在同小国缔结条约时大国协商一致的原则,这被艾登看作是防止出现“势力范围”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