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特殊移民政策的两个发展阶段(第8/13页)

[69]根据统计资料,1945年初实际迁入新西伯利亚州的“费尔克斯多伊奇分子”共计674户(1490人)。[70]

(5)“奥乌诺夫分子”。

“奥乌诺夫分子”——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联盟成员。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联盟是1929~1940年初在乌克兰西部地区出现的一个法西斯组织,其前身为乌克兰军事组织。“奥乌诺夫分子”曾积极协助法西斯分子,反对西乌克兰与苏维埃乌克兰合并。苏德战争前夕和战争期间,“奥乌诺夫分子”联合乌克兰匪帮—叛乱组织并在德国人帮助下不断在乌克兰境内制造紧张局势。仅在1944~1953年,乌克兰西部各州便发生了14424件匪帮分子袭击事件,其中恐怖和破坏事件5099起,解除苏维埃工作队武装457起,焚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1004起,等等。在以武力清除当地匪患的同时,当局决定对“奥乌诺夫分子”实施强制迁移。1944年3月31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颁布了由贝利亚签署的《关于迁移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联盟分子》的命令。该命令要求将被判刑、被俘或在冲突中被击毙的“奥乌诺夫分子”骨干及其家属中的所有成年人在剥夺财产后全部流放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诸州。贝利亚要求立即执行这些命令。他在相关文件中写道:“自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关于流放奥乌诺夫分子的决议公布之日起,各地应立即展开驱逐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联盟分子及其家属的行动,不必再等待特别会议的决定。”[71]1942~1952年,当局共迁移“奥乌诺夫分子”及其家属171566人(成年人口131319人)。[72]

(6)“正宗东正教徒”。

1944年6月初,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批准了关于迁移“正宗东正教徒”的计划。1944年7月7日,贝利亚在向斯大林呈递的一份书面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正宗东正教徒”的活动情况:“该教派过着寄生的生活,不纳税,拒绝履行国民应尽义务和职责,不允许子女到学校读书。他们对集体农庄起到了瓦解的作用。”贝利亚建议“将分布在62个居民点中的正宗东正教徒及其家属一起迁往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州、阿尔泰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并由内务人民委员部负责监督”。贝利亚请求斯大林批准,“在1944年7月15日开始实施此次迁移行动”。7月1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共同签发了《关于迁移“正宗东正教徒”》的第2683-1/12938号命令并于7月19日下发各地方内务人民委员部分局。7月20日,迁移行动首先从梁赞州南部地区开始,共有489户(1323人)“正宗东正教徒”被迁。所有这些人的迁居地都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托木斯克州和秋明州。[73]

(7)“德国人帮凶”。

1944年8月2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下达了《关于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驱逐“德国人帮凶”》的第001036号命令。12月12日,贝利亚在给斯大林的信中写道:“目前已确定迁移的‘德国人帮凶’共计735户(2238人)。迁移行动将于1945年1月25日在各地同时展开。请您给予指示。”[74]不久,根据当局的命令所有“德国人帮凶”都被发往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的特殊移民区从事植棉工作。

(8)“符拉索夫分子”。

“符拉索夫分子”——А.А.符拉索夫将军领导的反苏维埃军事组织“俄罗斯解放军”成员。其主要是一些受德国法西斯宣传机构鼓惑,饥寒交迫,对集体化和1937年大镇压不满的乌克兰和俄罗斯族人。“符拉索夫分子”是1946年出现的一个人口规模较大的特殊移民类型。当局迁移此类人员的依据是1945年8月18日国防委员会第9871号决议,1945年12月2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1946年3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将曾在德国军队、军团和警察部队中服役,后经检查—过滤营审查的“符拉索夫分子”迁往特殊移民区》诸决议。上述决议规定:“符拉索夫分子”在特殊移民区的居住期限为6年。此类特殊移民区的地理分布如下:哈萨克共和国、布里雅特—蒙古和科米等自治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克麦洛沃和莫洛托夫诸州。“符拉索夫分子”主要包括两部分人:经检查—过滤营审查后的查无实据者和从古拉格劳改营获释的囚犯。根据苏联国家安全部1951年10月24日的统计数据显示,1945~1951年被迁入特殊移民区的“符拉索夫分子”共计17757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