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双雄会(第3/5页)
方腊起事在睦州等地如星火燎原,一发而不可收拾,短短的几天时间,就有近十万人加入了这个队伍。十一月一日,方腊自称圣公,以方肥为宰相,并设置各级将领官职,“以巾饰为别,自红巾以上凡六等”,并改元永乐,使这支农民队伍有了基本的组织和领导。
得知方腊起义后,青溪知县陈光第一时间向两浙路提点刑狱张苑汇报,张苑也及时向朝廷做了汇报。但消息到了帅哥宰相王黼手头,王宰相认为朝廷现在的主要重心是组织兵力伐辽,并没有将青溪这点芝麻小事放在心上,反而斥责张苑大惊小张皇生事。
张苑没有办法,只有前往睦州与刚刚上任的睦州通判叶居中一起企图招抚方腊,方腊刚起了个好头,当然不可能轻易罢手。
招抚不成,睦州官方只有采取武力镇压。两浙地区最高军事长官(两浙路制置使)陈建派出五千官兵,由兵马都监蔡遵、颜坦率领前往青溪镇压起义军,方腊在队伍无兵甲少器械的情况下,在息坑威坪镇(今淳安县西北新安江北岸)设伏,一口吃掉官府的五千兵马,击毙蔡遵、颜坦,并获取了大量的装备。
初战大捷后,方腊一鼓作气,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克了青溪县城,知县陈光仓皇逃跑。方腊随即率部二万攻打睦州,睦州知州张徽言弃城逃跑,倒是通判叶居中临危不乱,率二千余官兵主动出击方腊,被方腊击退后坚守睦州,但兵力太过于寡弱。方腊率兵强攻,十二月一日,睦州陷落,叶居中被半个月前他还企图招降的方腊砍掉了脑袋。
睦州陷落,附近的县城相继被义军占领。
方腊占领睦州后,目标剑指与睦州相邻的江南东路的重镇歙州(今安徽省徽州),当时的歙州知州是仁宗朝名臣曾公亮之子曾孝蕴。曾孝蕴对方腊起义十分重视,方腊刚在睦州起事,曾孝蕴就在歙州界内积极组织兵力布防,以防方腊来侵。
但此时的朝廷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方腊起义的严重性,他们认为,同时期的活动中,开封附近的宋江起义对帝国来说更有威胁。于是他们把经验老到的曾孝蕴调到青州去镇压宋江起义,而歙州方面用没什么资历和经验的毛栗代理知州主持歙州全局,同时派东南第三将,有“病关索”(水浒一零八好汉中杨雄的外号)之称的郭师中率兵进驻歙州。
方腊大军很快杀向歙州,“病关索”郭师中率兵出战,被方腊不费吹灰之力斩落马下,而歙州城内则发生了民变,打开城门迎接义军。代理知州毛栗坐在一把手的位置上没两天就被砍了头,歙州及附近属县陷落。
打下歙州后,方腊调头杀向了杭州,于十二月二十九日杀到杭州城下,杭州是东南重镇,有朝廷重兵据守,要吃掉杭州,方腊必须证明他有足够好的牙口。
看到如洪水般的农民起义军涌来,杭州知州赵霆吓得差点尿裤子,撒腿就跑,把守城任务交给了制置使陈建和廉访使(负责监察方面的长官)赵约。
起义军发动猛攻,很快将杭州拿下,方腊入城后杀了制置使陈建和廉访使赵约。
攻占杭州后方腊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方七佛率兵六万北上,攻占崇德、秀州(今浙江嘉兴);另一路由方腊亲自率领,南下攻占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今浙江衢县)、处州等地。
方腊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方腊便攻占了六州六十余县,队伍扩展到了近百万,这终于惊醒了北宋帝国的高层。方腊起义,已经成为帝国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内乱。
和宋江比起来,方腊起事更显得有组织有预谋有战略。在帮源的起事誓师大会上,方腊就作了慷慨激昂的誓师演讲,他指出,现在东南一带的百姓早已经不堪朝廷重负,他一旦起事,各州府的百姓必然会积极响应。他更是大胆判断,以帝国地方官员当下的行政办事效率,至少在半年后才能组织兵力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镇压,他方腊有半年的时间,就一定能带领兄弟们据有江表,划江而守。
方腊的判断是基本准确的,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朝廷在经过初期的混乱后,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组织了十五万人的大军南下平乱。